阳澄湖:生态修复应有期

苏州日报 20040307 一卷113页

■金盛、孙梦岚

如果说,苏州的寒山寺是因《枫桥夜泊》诗而声名远播的话,那么青背、白肚、黄毛爪的清水大闸蟹,应该就是因阳澄湖而名扬天下了。“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一出现代京剧《沙家浜》,更是将阳澄湖的美丽与故事唱得家喻户晓。 

    阳澄湖是苏州市境内完全属于苏州人的最大的湖泊,跨相城区、工业园区和昆山市,全湖面积16万余亩,自然分成东、中、西三个部分。总库容约1.7亿立方米,既是近百万人口的重要饮用水源地,又兼有渔业养殖、工业用水、农业灌溉、旅游、航运及防旱抗涝等多种功能。其中,年上市各类水产品达5000余吨。

    母亲湖发出污染SOS 

    1984年之后的10多年里,出于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阳澄湖实行分湖管理,湖区渔业由沿湖县(县级市)、乡镇各自管理,渔业生产飞速发展,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据调查,到2001年时,阳澄湖湖面上已是“渔网恢恢”,举目之中几乎皆渔网了,网围养殖面积高达10.2213万亩,占到湖体面积的63.5%。航道被挤兑得几无立身之地了。由于违背了湖泊渔业自身的发展规律,造成了湖区过度开发,渔农也增产难增收。与此同时,阳澄湖周边乡镇的工业污染负荷迅速增加;沿湖12个乡镇约35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均直接进入湖体;沿湖约有12万亩耕地的795吨纯氮(化肥)、0.75吨纯农药残留也会随着雨水冲刷流入湖体;沿湖还有约6万个农户的养殖业污染物未经处理排入河流等等。 

    很显然,阳澄湖水质污染已到了必须赶紧治理的地步了!监测数据印证了这个事实:湖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指标总磷、总氮持续超标,表明阳澄湖水体已呈现富营养化。

    像太湖一样大力治理 

    2001年起,阳澄湖终于有了“大管家”——阳澄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实行苏州市统一管理,全湖的渔业生产统一发证、统一收费、统一管理。网围养殖的面积在几年中由10.2万亩多,压缩到4.8万亩的合理水平。 

    在此过程中,充分借鉴我市治理太湖水污染的成功经验。全湖在东、中、西三个湖区分别设置一条宽达100米的纵向主航道,横向连通宽50米至60米的12条航道,沿岸开通船路,实现四周环通。在三个湖区的取水口外分别设立三个禁渔区及饮用水源保护区。全湖设立19个养殖小区,小区内实行游牧式养殖等等,恢复阳澄湖自然生态由此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另一个治理工作的重头戏是阳澄湖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其中,任务最重、基础最差、强度最大的要数新设立的相城区了。区环保局局长徐巍是个见证人。从2001年至2003年的3年中,该区关、停、并、转、迁多管齐下,下大力气直接关闭的治理无望污染企业就达100多家,其中就有在行业中颇有名气的吴县化肥厂,涉及沿湖的5个镇中关闭工业污染企业20多家,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2000吨/日。同时,依法否决重污染建设项目90余个,还探索出了环保部门提前介入招商洽谈的“环保前置”办法,提高工作效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显著加大,全区治理工业污染源投资近1亿元,新增污水处理设施150套,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2003年,政府还投入1000多万元,搬迁、关闭了一批养猪场、养牛场。目前,该区还有6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最晚的2005年前投入使用等等。

    绿色GDP是出路所在 

    在全力修复阳澄湖自然生态的艰难历程中,作为有些地方的基层负责同志似乎会遇到一个“两难”的选择:不上工业项目就难挣到钱,就没有财力投入到生态恢复的工程中去;上工业项目就会污染环境,有悖有关规定。其实,这是一个“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的问题。按传统的思维模式必定难于找到出路、找到答案。不过,现在已经有了现成的经验―――据了解,相城区早在去年,就对阳澄湖镇的干部政绩考核,不再看当地的GDP是多少了,而是考察当地的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生态保护进度、旅游事业发展等“绿色GDP”。今年起,从中央到地方“绿色GDP”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被加以广泛推崇了。可以相信,阳澄湖保护区、准保护区内的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能在实践中为“绿色GDP”注入丰富的、生动的内涵的。 

    在此,不妨将专家们的建议附录于后,“处方”是这样的:推行生态化产业工程;打造集中居住亲民工程,集中控制生活污染,提高群众生活;整治区域环境,打响阳澄湖生态旅游牌。阳澄湖生态修复,任重道远。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