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一方同里桥

苏州日报 20160408 B第02版

■凌龙华


  因为隔绝,所以乱世中同里意外成了“富土”;因为保护开发,所以同里成了水乡典范、江南名片,一跃跻身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与“中国十大魅力名镇”。这要归功于同里的水,归功于依水而筑的一座座古桥。北宋大学者苏轼描绘的“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可为写照。
  古镇周遭围湖,空中俯瞰,宛如碧波潭中一片荷叶;镇区河道交错,舟楫往来,恰似荷花叶面脉脉细痕。四十来座各色桥梁经纬其间,把一篇“水文章”架构得风生水起。
  “南北东西处处桥”。《同里镇志》(2007年版)载:同里镇境内有大小河道近300条,大小湖荡约20个,水域面积超过40%。古镇区桥梁50座,古桥近30座。
  元老级桥梁为思本桥,位于镇西南郊。据说为南宋宝祐年间诗人叶茵捐建。叶茵是同里人,同里与县治所在地松陵近在咫尺。一条松江(即吴淞江,吴江得名于此),把水、舟、诗、史都贯通成一脉。“欸乃歌分长短律,往来帆带古今情”。思本桥亦为吴江境内现存最古老的三座桥之一,独拱(标准半圆形),武康石(典型宋建桥梁石材),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同里八景”中的“东溪望月”观景点,即东溪桥。此桥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代,当时“为镇上诸桥之冠”。惜风雨无情,今名存实亡。但另一座被称为小东溪桥的普安桥,犹风姿绰约。此桥位于镇东北端,明代所建,清重修。近处曾有明代的义学,有晚清的同川书院,有开现代新学的丽则女校。文风熏陶,乡人昵称此桥为“读书桥”。桥有对联两副,其一曰:“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儒雅格调,尽显其中。
  镇中以雕刻见长的嘉荫堂和崇本堂,更是枕河衔桥,错落有致。可以这么说,是水赋予同里灵秀,是桥展示了同里的风雅。凿池垒桥,园中自成天地。据统计,同里现有桥梁中,五分之一在园内,以曲、以简、以贴水为胜。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为名园平凭一分波澜不惊的闲韵。
  同里有“走三桥”习俗。三桥,乃镇中三毗连石桥,勾连嘉荫、崇本两堂。三桥名为太平、吉利、长庆,既小巧玲珑又古朴典雅。吉利桥桥联云:“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梁峙映双虹。”吉利桥为单拱石桥,半月形;太平桥位三桥之中,吉利、长庆如东西两虹遥相呼应。同里旧俗,凡镇上居民喜庆婚嫁,新郎新娘均须在鼓乐声中,坐轿过桥。风气延续今天,只要是在小镇成婚者,走三桥是断不可少的。同里人还有“六六大顺走三桥”之俗:
  六十六岁生日,午宴后,长者都会手拄竹杖,走此
  三桥以图吉利。
  同里最雄奇的桥该属泰来桥。此桥地处镇口,朴中求拙,拙中求奇。其桥联曰:“重天螮蝀通兰鷁,夹岸楼台护玉龙。”螮蝀乃虹,玉龙乃河,高桥横跨市河,楼台夹岸相映,何其壮观!原桥建有桥亭,每逢庙会,桥头彩龙竞舞,街头行人一时驻足,场面甚是热闹。“文革”期间“破四旧”,桥亭被毁,留下大憾。1998年同里举行首届“中国同里文化旅游节”,泰来桥头再筑竹亭,桥上赛龙,桥下竞舟,景况空前,叫人不胜感叹。
  中元桥,与泰来桥并峙,俗称“赌气桥”。传说是当年当地的两个财主对坐茶馆店中“不蒸馒头争口气”所为。你改木桥为石桥,我则索性造座桥。泰来桥为单孔“独大”,而中元桥则三孔“泰然”,两桥各具千秋而殊途同归——造福一方。
  渡船桥,又名西津桥,顾名思义,“为行旅必由之要津”。清代曾于此置兵设防,新中国成立后仍为同里通往县城吴江的要冲。后经改造,原石桥并桥堍凉亭一并拆除,新建钢筋水泥平桥以同名取而代之。兹附桥联,且领略该桥独具的地缘之魅“一线晴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云”与渡河之韵“春入船唇
  流水绿,人归渡口夕阳红”。
  走过漫长征程,许多古桥,或满目疮痍,或坍毁消亡。这是无奈的事。存量极少的老照片为我们珍藏下了弥足珍贵的岁月印记,而最能唤起艺术情怀的还数笔墨渗透的那一副副桥联。照片摄取的渡船桥,堪与“吴江第一古桥”三里桥媲美;而对联记取的普济桥、永寿桥,能激发起一如大小东溪桥的诗意联想。普济桥今不存,其对联为:“淞水东流通叶泽,吴山西映接松陵。”(淞水为吴松江,叶泽指叶泽湖。)永寿桥今面目全非,其对联曰:“南连叶泽渔歌晚,西接庞湖塔影浮。”(庞湖即庞山湖。)
  江南古桥,从建材的时代特征看,大致有这样的规律:宋元时多选武康石,明代一般取青石,清代则好用花岗石。始建于元的富观桥,位于同里古镇北郊。此桥历经修复,集历代石料大成,主体武康石,补修青石、花岗石。若作“基因”检测,一座富观桥,就是一组历史文化序列。桥是有生命的,桥也是有传承的。
  同里桥多,桥美。若要领略那四十来座石桥风韵,最好的方式还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到同里,走桥去。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