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不该逝去的街头书香

姑苏日报 20150403 A第13版

■叶文婕

本报记者 叶文婕
  记者你好!
  我前几天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本杂志,便出门想买一本最新一期的读一读,但没想到跑遍了家附近的报刊亭,都说没有该杂志,甚至有几家报刊亭早已闭门停业,最终还是没能买到。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也提出应“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但苏州作为一个文化城市,街头常见的报刊亭经营却不尽如人意,请记者调查,呼吁相关部门重视起来。
  退休读者:吕XX 
  2015年4月1日

  报刊越卖越少,维持经营实在难

  接到读者来信后,记者走访了市区范围内的几家报刊亭。记者发现,仅在乌鹊桥路、十梓街、五卅路这样小范围内,就有三四家报刊亭及信息亭贴出停业通知,人去“亭”空。在观前街人民商场旁的一家邮政报刊亭,记者看到,除了传统的经营报纸、杂志等读物的零售外,还有瓶装饮料、市民卡、手机电话卡、公用电话等,延伸服务不一而足。可是,即便经营种类多样,亭主蒋阿姨谈起经营现状,仍是忍不住叹了口气。
  蒋阿姨介绍,自己在此经营已有十多年,纯收入却由之前的每月四五千元下滑到如今的每月一两千元。她告诉记者,零售的报纸杂志都是在邮局订购的,报纸多年来都有固定的读者群,订阅量与往年持平,但杂志却是越订越少了,大量过期刊带来的损失需要自己承担,因此每个月都得算着订。“五六年前每份杂志都能订五六十份,现在每个月订十几份都可能卖不完。”蒋阿姨说,以前卖得好的杂志基本都是时尚类的画册,但现在很多时尚类杂志都可以直接在智能手机上看,反倒是《读者》等文摘类杂志卖得好些。
  干将东路的一家信息亭亭主余先生也有相同的感受,他销售的杂志类型从儿童漫画到时政财经,有上百种,但谈起收入却直摇头。杂志越卖越少,租“金却是每年看涨。”他告诉记者,10年前自己刚干这行时,每年租金仅需几百元,可现在这笔开支已经上涨到2万元,有些与自己同期开信息亭的朋友近年来也转行了,自己能熬一天是一天。
  “智能手机流行,手机可以直接看电子报,或者电子杂志,来买纸质读物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一位经营报刊零售的小卖店店主也说,光靠零售报刊,一个月仅能赚百十来元,实在难以为继。

  多重因素冲击,报刊亭越发难觅

  作为报刊零售的载体之一,记者从市信息亭公司了解到,2005年开始,信息亭作为政府的一项实事工程,开始出现在街头巷尾。开设之初,苏州市区范围内共设立了300余个信息亭,如今进入信息亭开设的第十年,这一数字却已下降到220个。另外,记者从苏州邮政部门了解到,虽然邮政报刊亭在市区范围内的各个行政区都有分布,但现在仍零售报刊,维持正常经营状况的报刊亭只有72个,如何搞活报刊亭也是邮政部门操心的问题。
  信息亭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信息亭设置的位置和布局都是从开设之初就确定的,移亭或开新亭需要城管部门出具临时占道经营许可,因此较为难办。采访中,记者从城管部门了解到,因报刊亭和信息亭多开设在人行道板上,考虑到近年来城区交通压力日渐增加,目前,苏州对报刊亭和信息亭的管理和审批采取“只减不增”的方法,拆除因道路改造等受影响的报刊亭和信息亭,但为了不影响市容,保证交通畅通,也不再另选址开新亭。因此,随着城市的变化发展,很多信息亭的位置已经不再适应周围的人群需求,又无法及时移亭,缺少顾客群体的信息亭就难免空关。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曾一果教授则认为,报刊亭越来越少还有其他原因。一是近年来新兴媒体层出不穷,网络、微博和微信等来势凶猛,丰富了信息获取和传播的渠道,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读者群的流失直接导致报刊发行量下滑,报刊零售也因此陷入困境。另外,现有报刊亭陈旧的外观模式、单一的经营业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街头报刊亭长久以来都是单一的形态和色调,从视觉上看就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仅靠零售报刊及附加服务功能甚至难以留住原本的需求人群,更无法吸引新的受众群体。

  报刊亭也是便民亭,市民呼吁不该淡出

  虽然市区范围内的报刊亭经营现状不容乐观,但不少市民表示,不习惯少了报刊亭的生活。
  市民李女士一直习惯下班后在家附近的信息亭缴水电煤气费用,顺便带上一两份报刊杂志。可是,最近她发现,自己常去的报刊亭悄悄地空关停业了,她顿时感觉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了。“以前下班顺路缴费就可以了,现在都要绕很远的路,去营业点办业务,有时还需要排很长的队,太不方便了。”在她看来,信息亭和报刊亭既是获得信息的载体,也是方便生活的助手。
  白领小陈也说,最近几年虽然会从网络获取相关信息,但对于一些网上难找的杂志,自己还是会偶尔到报刊亭购买,如果少了报刊亭,就少了信息的来源。报刊亭对于学生群体或许更为重要,小范是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
  她每个月都会光顾校门口的报刊亭,“我喜欢看漫画,每个月出了新的一期,我都会请阿姨帮我留着,一有零花钱就买来看。”小范说,没了报刊亭,自己课余就少了一份乐趣。
  然而,也有很多市民注意到了报刊亭经营的单一化,蔡先生就提出建议,希望报刊亭能够提供代售景点门票、电影票等服务;王阿姨则提出,报刊亭可以免费提供指路引导等服务,为外地来苏的游客带来一份温馨。
  于阿姨是一名退休教师,在她看来,报刊亭除了提供方便之外,应当成为书香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书报亭就是图书馆的街头延伸,对于来不及去图书馆阅读的人来说,站在路边就可以感受书香氛围,报刊亭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

  注入创意活力,留住街头一抹书香

  曾一果教授提出,网络虽然可以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但传统读物本身仍存在其特定的阅读价值,有固定的受众群体。“苏州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打造书香城市,报刊亭应当成为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他解释,报刊亭虽然大小只有四五平方米,却像一个“迷你”书店般内涵丰富。许多等车的人、匆匆赶路的人、周围的居民,或许无暇专门逛书店,就在这里买张报纸、买本期刊或是买本书,不仅方便,而且由此渐渐培养了阅读的习惯,报刊亭作为信息流通的窗口,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精神需求。
  在调查中,记者曾发现,往往开设在人流量大、主干道上的报刊亭更易维持经营,曾教授认为,报刊亭贵精不贵多。为了使报刊亭重新焕发生机,应对其分布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考察与分析城市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适当加大对报刊亭的投入,促转型,打造多元化外观,以此适应周边区域的人文特点,
  也能从外观上吸引市民的注意。另外,还可考虑进一步改变报刊亭的经营范围,不同区域的“报刊亭可有侧重地零售不同类型的杂志,辅以少量其他大众化的报刊,使报刊亭成为类型化的文化站点。”曾教授认为,报刊亭也可借鉴传统书店的转型方式,融入年轻化、创意化的经营模式,比如,将文化演出门票、城市文化旅游纪念品等纳入经营范围,而非单一的零售报刊等便民服务。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可加大新型报刊亭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
  信息亭公司人员也表示,为了使现在空关的信息亭得到更好利用,公司也在转型的道路上探索。希望能够与第三方企业合作,将在保留信息亭原有服务业务的基础上,将其打造成为特点鲜明的主体型服务站点,吸引周边人群的消费力,或许可以同时辅以报刊零售,达到留住文化氛围的目的。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