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苏州”做强文化产业

苏州日报 20040306 一卷112页

■蒋忠友

编者按 

    早春二月,春意萌动时节。2月4日上午,在山塘街雕花楼,市委副书记杜国玲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就如何加快“文化苏州建设”等话题进行座谈,与会者畅所欲言,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和意见。现将他们的发言(按先后顺序)整理如下。 

    做强文化产业先打“概念”牌 (苏州科技学院教授 居易) 

    苏州首先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因此,目前苏州经济在国内外形成的强势品牌,反而让人感到有些诧异,当然这里面也有苏州文化的功劳。我感到,只要充分挖掘和发扬苏州的文化,不仅苏州文化品牌的效应会熠熠生辉,苏州经济也才会可持续发展下去。文化产业首先有个营造概念的问题,文化产业是由很多的概念文化所组成的。苏州唯一明确的文化产业是园林建筑,所谓苏州园林甲江南。所以,我们首先要在概念上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苏州文化禀赋异常丰富,可以做的概念有很多。 

    比如,建筑文化(民居文化)概念。苏州有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在虎丘塔对面的镇上,有一个非常好看的山墙,可以设计出中国第一山墙的概念来,有文化载体、象征物和具体内容,投资不大,可供游人欣赏、供艺术爱好者们写生、供文物专家们研究。我们还可以在山塘街望山桥以西的这一段,打造出一个苏州街的概念来。南京的苏州街没有了,北京的苏州街非常有名,但到了苏州反倒看不见了,对游人来说则比较遗憾。 

    比如,山水文化概念。苏州园林文化,源于苏州的山水文化,借助于东西山、太湖水的滋养,才形成了园林文化的特色,可以说,没有苏州的山水文化,就不会有苏州的园林。现在苏州的山水文化的概念宣传不够,所以我建议设立一个太湖国家公园,或者在东西山开辟出一块非城市化保护区的概念,目的就是保护、继承和发扬苏州的山水文化,开发苏州山水文化产业。 

    比如,美食文化概念。苏州美食文化是非常有名气的,而现在已经成为“杂牌”文化了。我们一方面要重视、保护苏州的美食,另一方面又要想办法改造它。苏州的许多传统美食是多少年一贯制,没有一丝一毫的改进,而现在流行的美食,都是一些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老品牌。时代在变,人在变,美食不能不变。这个时代素食文化比较流行,这让我想起了苏州的功德林,它是苏州最有名的素食文化老品牌,但现在经营乏力,主要原因是上百年来依然用的是原配方,原先是吃不到荤,用素食来替代,如素鸭、素鸡、素火腿等,而这些已经不是现在流行的素食概念了,现代素食讲究绿色、环保与健康。其实,苏州依附于西园寺、寒山寺的素食文化产业可以做得很大,关键要结合现实把素食的概念变一变,把素食的种类也变一变。 

    再比如,传统工艺美术文化概念。现在婚纱产业在苏州有两大自发的集散地,一个是火车站,一个是虎丘,目前,大多是批发给各地的婚纱摄影点,将来可以做出个性化的婚纱,直接满足新郎和新娘的需求,市场非常大。苏州可以打造婚纱业这个概念,因为苏州在这方面很有优势,苏绣非常有名,昆曲戏剧服装也非常有名,全国的24种工艺美术门类,苏州就占了20种之多。可以说,我们在文化概念上的优势是明显的,可以施展才华的地方非常多。 

    让城市每个角落都充满有形文化 (苏州平面广告协会会长 宋微健) 

    苏州平面广告协会成立以来,成功举办了两届“苏州印象”展览,以印象为主题,以城市印象这个品牌来办展览,在全国城市中是首创,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苏州印象”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传播与推广应用平台,它吸引了全国乃至国外的专业人才前来参与,运作得非常成功,反响是世界级的。今年我们将推出第三届,围绕世遗会做点文章,将进一步关注苏州文化,进一步打响“苏州印象”品牌。 

    有人预言,下一轮竞争是文化层面的竞争。苏州有文化优势,在下一轮文化竞争中将处于强势。当前苏州应该着手做一个文化战略规划出来,它的实施必将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对广大市民及其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这些规划不能仅仅满足于存贮、停留在文件中或领导、专家们的脑袋里,应该给广大市民一个具体的、可触摸的、有形的东西,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有形的文化,让每一个市民置身于城市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感觉得到、体会得到文化的独特芳香。比如城市设计,现在苏州的城市设计,仿佛是在天空中无规则地漫游,没有走到地上来、走到市民中间来,把市民的感觉和为市民服务这个主旨忽略掉了。我举一个城市绿化带栏杆的例子。苏州有许多绿化带栏杆是生铁铸的,很是厚重,缺乏轻颖空灵的苏州文化品位。当人们看到这些栏杆时,怎么会认为苏州是一个精致的城市呢?城市的栏杆不宜张扬,在国外都是请最优秀的设计师来设计,香港、纽约的栏杆不为人们所注意,融入到街景之中,没有发现栏杆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设计。绿化带栏杆虽说是城市的细枝末节,但建筑大师说,最伟大的是细节。只有注重细节的城市,才是有文化品位的城市。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苏州有文化,但城市并没有充满文化,广大市民更没有感受到文化。怎么办?有两点: 

    一是相关文化部门围绕着苏州文化总体战略规划,要为文化人创造一些条件、搭建一些平台,举办一些主题展览和设计、推广活动,一步一步具体实施、操作“文化苏州”工程。 

    二是文化人一定要积极行动起来,不要袖手旁观,不要缺位,要在城市设计和建设中不断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文化理论工作者必须参与文化实践 (苏州大学教授、博导 方世南) 

    文化理论工作者必须参与文化的实践,一个理论工作者只有在参与实践中,才能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就如何做好苏州文化产业的活动,我谈几点思考与看法。 

    做好苏州文化产业就要弘扬具有苏州特点的文化。现在出现了文化同质化的坏现象,一个好的文化创意,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传遍全国,变得各地都有。做苏州文化产业,不能做成大路货,不能克隆其他城市的文化,要通过苏州的文化产品的载体和视觉、嗅觉、听觉的感知,发现它就是苏州的,而不是别的地方的。比如干将路上有一个中国结的城市小品,它实在是一个没有多少苏州文化的东西。到了吴地,城市雕塑和小品景观要有吴地的特色,体现吴文化的独特氛围。 

    做好苏州文化产业可以建造一批专业博物馆。吴文化内涵丰富多彩。苏州承载文化内涵的博物馆不少,但还有一些应该筹建。马桶是苏州民俗的一大特色,在现代社会不收藏就会日益枯竭;与水城联系在一起的是航运,也可以设立一个航运博物馆来。 

    做大苏州文化产业要认真挖掘、收集吴地文化资源。据说,大作家鲁迅笔下的人物,绍兴市全部进行了注册,其结果都有非常好的产出。苏州也有一些文学名人,文学名人笔下也有一些知名的文学人物。现在隆力奇集团注册了阿庆嫂洗衣粉的商标,打造品牌。所以要善于挖掘一些文化资源,并与经济活动结合在一起,很快就会有所产出。 

    做大苏州文化产业还要做好市场调查。文化产业要把握市场的供求关系,首先就要做好市场的调查研究。只有市场需要,产业才能做强做大。比如婚纱业,进一步推广就是新郎新娘的穿戴问题,这里面可以做一系列产品出来,市场的前景非常乐观。另外,文化产业化过程中,还必须培养我们的市场,还要做好培育文化中介组织等工作。 

    赶紧把文化调查研究做起来 (原市政协常委、市文管办主任 王仁宇) 

    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将带来文化建设的高度发展,苏州的历史就说明了这一点。明清时期,苏州经济就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商业、手工业、工艺、运输业、建筑业都走在全国前列,已经较早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全国十分之一、二的税收来自苏州。在这个过程中,苏州文化业也得到了相当高度的发展,诗歌文学、美术戏剧在文学史上都有不俗的建树。 

    当前,苏州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必然要带来文化建设的新高度。在这样的一个时期,我们要积极地创造条件,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也迸发出勃勃生机。我认为,当前要做好这两件事。 

    一是继续抓好文化调查研究工作。1980年苏州花大力气进行了第一次文物普查,之后1984年又进行了一次普查工作。普查工作做在前头,后来古城改造过程中大部分文物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可以说是调查研究工作的贡献。如果没有这两次普查,那么许多东西拆了也就拆了。所以说调查研究这个基础性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苏州变大了,原吴县也并进来了,还有许多文物的价值没有认识到,也还存在着许多认识不清楚的地方,也就是说,还有许多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地方。调查研究的工作还要下大力气来做,保护什么以及怎么保护,都得调查研究清楚之后才能做。事实上,苏州还有一些非常好的传统文化我们没有弄清楚,比如明月湾等古村落,现在的一些古建筑所剩无几了,而且还制造出一些假古董来,这些迫切需要我们赶紧把调查研究工作做起来。 

    另外,苏州没有一个文物研究所也是说不过去的。文化部门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机构,把文化方面的调查研究开展起来,把群众性研究与专业性研究协调起来。现在专业研究没有组织起来,群众性研究的力量更不集中,所以虽有研究,但也没有出现有影响的成果。 

    二是制定相关政策让民间介入参加文化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文物发掘与保护、文化建设工作,仅靠政府的力量是很不够的。现在民间也积累了一定的人力财力,要积极发动民间的力量和组织。比如,吴江的静思园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图书出版要做出苏州文化的特色和品牌 (文化研究学者、古吴轩编辑 王稼句) 

    苏州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存在大家有目共睹,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有影响的。目前古镇的建筑与景点重复的现象愈加严重,这其中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镇里面的领导想开发出更多的景点吸引游客,“假戏真唱”,为的是增加门票收入;另一是缺乏对古镇本身的研究,缺乏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是无意识的造假。 

    缺乏对古镇历史文化研究的现象不容忽视。包括对古镇地形地貌、人物风俗等诸因素的研究都比较缺乏,比如同里镇的建筑全部是横向的,为什么?这是与河道有关系的产物,也是因地制宜的结果,而不是什么风水。退思园也是横向布局,纵向是不好造的。其实,各个镇的风格同中有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同里、木渎、甪直、周庄的风格都有自己的优势,所以做旅游产业,应该重视把古镇放在历史文化环境中考察,做一些研究工作,注重发掘它的特色与个性,而不要同质化、一般化。 

    研究历史文化必须注重历史文化资料的整理、收集和出版工作。许多历史文化都要通过出版发行才能让人们熟知。改革开放后,苏州的出版业得到了繁荣,书出了不少,但有一些好的东西没有做出品牌来。图书上应该根据城市特色及其历史文化,打造出一些品牌来,其实这既是历史文化资料的整理工作,也是一个产业化的问题。现在全国许多出版社都在以苏州之名赚钱,而我们自己的图书出版产业,却没有做出特色和品牌来,苏州的历史文化资料的整理也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我感到,图书出版也要有所规划,既要有通俗可读性,也要有学术研究性,两者要结合起来。最近我们有几个选题,比如,《苏州古典园林》、《苏州古地图》、《苏州文献丛抄初编》等,这些都是资料性、知识性的工作,也是文化产业化的基础性工作。另外,传统文化中能传之后世的书籍,希望得到有关文化部门的资助。 

    有文化味的广告也是城市一道风景 (亚太广告公司总经理 马季华) 

    我是搞企业的,不会讲什么高深的理论。我的理解是,文化产业就是通过商业运作既达到文化的目的,又达到经济的目的。下面主要谈一些操作方面的设想。 

    只要政府给政策,并加以引导,文化产业对于企业来说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看到,现在苏州的公交车要比前几年漂亮多了,车身广告就是一道道文明城市的美丽景观。政府给企业政策,企业就会拿出资金来。这方面的操作还可以有很多,比如,现在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小品景观多了,但不能光靠政府投入,广告就可以与城市公共小品景观结合起来做,发动大家一起来做公共文化产品。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商业城市,还是经济大市,广告牌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广告与文化紧密结合,是不会影响市容和景观效果的,我们把广告做出文化味,其实也是在增添城市文化景观。我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国外的广告可以摆放10至20年,时间长,投资商一次性投入多,设计高档,做得非常精致;而我们国内的城市有规定,广告牌只能摆放2、3年,时间短,所以就不难理解国内许多广告牌是粗制滥造、有碍观瞻的,因为它是短期行为的产物。所以说政府的政策导向非常重要,在制订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我们的操作层面。 

    另外,我还有一些文化与旅游操作层面的想法。比如,费新我,是以左笔名世的苏州文化名人,可以筹建费新我纪念馆;苏州的古城保存比较好,可以制作一个大型的古城模型让游人参观;水八仙渐渐被苏州城里人淡忘了,它是苏州的水乡见证,可以作为旅游产品开发;把工艺品与实用性、现场感结合在一起,开辟苏州檀香扇等美术工艺品制作现场让游人动手参与;让游客吃茶、听戏等等,过苏州人的日常生活,开办古镇民居式宾馆,这些都是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文化产业。   依托世界人才、资本,让苏州文化走向世界 (苏州市社科联主席 苏简亚) 

    “苏州”这个词一说出来,人们联想到的就是儒雅的、文化的。苏州文化资源丰厚,但文化并没有像经济一样在全国处于强势。要想让苏州文化真正走向市场,使苏州在世界城市中成为一个文化高地,下面几个问题的重视和解决不容忽视。 

    一是苏州文化资源如何保护,以及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进一步使文化内涵更丰富、特色更鲜明。当前保护好传统文化,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了,现在到了解决如何在发展中进一步丰富的问题。苏州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心城市做大做强了,但要做优做美就得靠文化的功能了。比如说,把城市道路两旁的候车亭、路灯和路牌等,做成蕴含文化的产品,赋予他们以苏州文化的独特内涵,并做得更精致一些。如果想做出文化味来,但又没有做出来,那就很遗憾了。所以文化人要提前参与进来,不要做“事后诸葛亮”,使文化的苏州不要闹出文化上的“笑话”来。 

    二是如何推广苏州文化,让苏州文化走向世界。保护是为了弘扬、推广和展示出去。旅游是一个途径,要让外地游客,来看苏州的文化,可以说苏州到处是文化,但没有一个窗口集中地展示这些有特色的文化。建议旅游部门要搞一个规划,如何把旅游与文化结合起来?如何让人们一到苏州,就能利用较短的时间,在一个场馆里集中看到苏州文化的代表作。旅游是请进来欣赏,另外文化部门还要走出去宣传。对此 

    我们一定要有信心。 

    如何走?1.要有资本,我想只要运筹好资本是不缺的,关键是要列出文化发展规划与若干文化项目运作方案来,围绕着这些项目,每年都要有动作,像开招商引资会议一样,特别是一些重点项目,要到国际上去招标,文化既走出来了,资本也引进来了。2.要有人才,苏州有文化人才,但不能只靠苏州自己的人才。文化上有一个顶尖名人效应问题。比如,威尼斯这个城市用这样的一个好办法,每年请世界名人来威尼斯免费住上半年,然后请他们围绕威尼斯这个城市写一本书、拍一部电影、作一首诗歌、画一幅画等等,这些名人把他们的作品带向全世界,于是威尼斯便随着这些世界名人走向了全世界。事实上,苏州文化创作题材也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名人也愿意来,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再比如,苏州已有电博会、将有世遗会,我们还能不能有一个文化上的世界盛会。苏州文化要异峰突起,一定要引入世界人才,引入世界资金,引入世界运作方式,要依托市场把文化推向市场,要依托世界让苏州文化走向世界。(蒋忠友整理)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