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绍酒坊

苏州日报 20160311 B第02版

■臧寿源



  提起“绍兴黄酒”,都会联想到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然而苏州历史上曾经“绍兴酒坊”遍地开花,一度成为“绍兴黄酒”的主产地之一,那恐怕就鲜有人知了。
  “绍兴黄酒”是什么时候进苏州城的?据苏州糖烟酒行业志记载,在清嘉庆年间,绍兴璐家庄有个王宗瑞,最先来苏州贩卖绍兴黄酒,后来租用道前街西端柳家祠堂,开办了“王济美瑞记酒栈”,专售绍兴黄酒。此地邻近苏州府台衙门,王宗瑞以酒肉结交拉拢了府台衙门里的衙役,打通官厨关节,将绍兴酒捧上官场应酬的宴席,由此绍兴酒便在苏城风靡起来。“王济美”绍兴酒生意越做越大,至清末先后在苏城发展了多家分号,有护龙街(今人民路)“东栈”、东中市“西栈”、临顿路“北栈”等。
  话得说回来,绍兴酒之所以能受到苏城嗜酒者的欢迎,在于其独特品质,相比苏州本地产黄酒(俗称“土黄酒”)吃口好。苏州“土黄酒”起源极早,但少有专业酒坊,主要由苏城酱园、糟坊兼营,而且大多雇工代酿,酿酒师傅多来自吴县横泾、渡村、浦庄一带,一年做一季,当年秋季新糯米上市后“踏麯”,“立冬”开始蒸饭酿酒,至来年“清明”结束。这个时节属冬春农闲,对酿酒师傅来说不误农事,对酱园来说填补了靠天做酱空当,两得其美。酱园、糟坊酿造黄酒一般自产自售,业内称“一季酿造,常年见物”,因而酿酒的规模都不大。
  自从“王济美”打入苏城后,绍兴酒商接踵而来,有“恒余”“同丰泰”等。绍兴酒运输主要靠驳船,从绍兴到苏州要穿越钱塘江,由南边内河入钱塘江,再由钱塘江入北边内河,过坝用船驳运,酒甏极容易破损,费时费力,因此运输成本很高,于是有人想在苏州开绍酒坊,就地酿造绍兴黄酒。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叫金士洪,绍兴钟家硖人,他与人合伙于1904年在苏城娄门外开办了首家绍酒坊“同兴昌”,特地雇用6名绍兴酿酒师,当年试做100缸,每缸用米2石,酿造黄酒12坛(每坛600市斤)。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酿造出来的黄酒没有绍兴酒的味道,只能当作烧菜料酒。第二年又做了100缸,结果还是老样子,绍兴酿酒师傅没有信心了,大家一致认为与苏州的水质有关,不适宜酿造“绍兴酒”。“同兴昌”只得宣布解散,金士洪带着遗憾打道回府。
  一晃将近10年,1913年金士洪的儿子金家悦来苏州闯荡,他不甘心父辈在苏城“败走麦城”,经过踏勘选择阊门外山塘河畔的绿水桥堍创办绍酒坊,也许是被七里山塘那浓烈商业气息所吸引,也或许是受到山塘河畔汇集众多酿造作坊(酱坊、糟坊、糖坊、青盐作)的启迪……总之,金家悦下决心在此开办绍酒坊,取名“金复兴”,意欲复兴父辈“同兴昌”的未竟事业。金家悦吸取了父辈的教训,独辟蹊径,他接受了苏州富绅幽兰巷顾若如的资助,又仔细了解苏州酿酒气候条件等等因素。其实苏州“土黄酒”与“绍兴黄酒”的酿造工艺基本类似,差别只在于用“麯”。功夫不负有心人,“金复兴”当年秋酿一炮打响,酿出了可与绍兴原地产媲美的“绍兴酒”,一时轰动苏城商界。“金复兴”首酿200缸(2400坛)被争购一空。两年后,1915年“金复兴”易址青山桥浜,酒坊规模扩大了一倍多,年产达500缸(6000坛)。“金复兴”由此名声大振。
  一花引来众花开,绍兴酒商步其后尘纷至沓来,新增绍酒坊有金泰兴、谢万和、谢同茂、赵正昌等10多户,而且多数开在山塘河畔。酒坊多,酒甏用量也大,山塘街缸甏店陶器店也为之一兴。金家悦实现了父辈们未能实现的夙愿,不仅创办了“金复兴”绍酒坊,还开办了“金瑞兴”酒店专供绍兴黄酒。据1927年《旅游必读》载,“金瑞兴”有西中市、石路大马路口、鸭蛋桥、都亭桥等多家分店。1930年,绍酒坊代表“金复兴”金家悦等人与绍酒店代表“王济美”王氏后人共同发起,在阊门外南新路禹川里成立了吴县商会绍酒业同业公会。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产“绍兴黄酒”不仅占据了苏城黄酒市场,而且成为上海黄酒市场的畅销货。抗日战争爆发后,绍兴本地因原料匮乏而黄酒产量大减,加之交通阻断运输困难,沪上黄酒市场更是依赖苏州绍酒坊。一批绍兴酒商来苏谋生,而上海一些绍酒老号如王宝和、章东明等也特地来苏搭股投资酒坊。抗日战争胜利后,苏州酒坊主要集中在阊门外山塘街、齐门外东汇路、娄门外下塘及陆墓镇等几处,黄酒年总产量逾3万缸(2000万市斤以上),苏州被称为绍兴本土之外最大的“绍兴酒”产地,上海酒商为了与绍兴原产地相区别,遂把苏州产绍兴酒称之为“仿绍酒”。
  1956年有27户绍酒坊参加公私合营,其中包括山塘街金泰兴、谢万和、赵正昌、同康、万全丰、大裕及胜塘桥永兴森等7户,合营后酒坊合并,建立了苏州东吴酒厂,从某种角度讲东吴酒厂生产的“苏州黄酒”,应有“仿绍兴”的精华。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