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化苏州”的内涵

苏州日报 20041110 二卷30页

■汪长根 、 蒋忠友

苏州经济发展崭露头角,也赢得了国际新兴科技城市、最热点的制造业基地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在这些荣誉称号的炫目光环之下,有人以为苏州的文化发展已经滞后于经济发展、苏州文化不再风光。其实,文化始终是苏州的“根”。 苏州历史上就是文化城市,拥有一批文化知名品牌,涵盖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的许多方面。苏州始终坚持走一条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之路,全力打造高品位的“文化苏州”品牌。这一品牌所具有的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主要是:

    文化脉络。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一脉相承,千年不衰。一方面,经过了历代先贤和文化精英们的创造与弘扬,今天的苏州文化已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文化积淀,这不仅表现为古朴的古城名镇、巧夺天工的园林胜迹、粉墙黛瓦的街坊民居,以及技术精湛的丝绸刺绣、缂丝等工艺珍品的物化形态,表现为吴门画派、书法、篆刻等艺术形态,还表现为重教好学、精细秀美、经业致用、兼容并蓄等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所组成的观念形态。另一方面,几千年来,苏州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从未间断过,不断扬弃、不断更新、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文化精神。一个人有人格魅力,一座城市也有城市魅力。城市魅力主要反映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风貌。自古以来,温润和谐的吴地山水养育出一代代温柔敦厚、秀仁灵雅的苏州人,苏州人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乃至他们待人接物的方式、对待生活的态度都非常精巧细致、雅致空灵。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在继承和大力发扬苏州传统文化中优秀精神的同时,更注重发现、发掘在市民中隐藏的与时代同步合拍的精神状态,在乡镇企业崛起的年代,创造并弘扬了“张家港精神”;在开发区经济兴起的年代,创造并弘扬了“昆山之路”;在国际资本汇聚苏州的年代,又创造并弘扬了“亲商理念”。 “三大法宝”为从历史承接而来的苏州文化精神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

    文化氛围。苏州的文化氛围向来是动静结合的。动静相伴,动静相生,动静相融,动静相宜,形成了苏州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从静态的文化氛围来看,苏州水光山色的温软境界、小桥流水的天然韵致,以及城乡空间色彩所呈现出来的黑、白、灰和淡、素、雅的整体形态,给人们一种安然自得、和谐融洽、天人合一的心态效果。但苏州人骨子里头又是好动的。从动态的文化氛围来看,追求文化、创造文化、享受文化、赞美文化是苏州人的天性,他们能从静态文化美感的沉湎中走出来,参与到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和实践中去。   

    文化载体。文化载体凝结着文化的精华,延续着文化的生命。苏州文化载体之丰富多彩和独具特色,在国内规模相当的城市中是少见的。苏州文化载体一是物化的文化载体,全市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占全省总数的四分之一,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占全省总数的十分之九。今天,城里城外点缀着数量众多的古典园林、古塔寺庙、名人府第、民居古宅,无不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艺术成为展示“文化苏州”的重要载体。其二是人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的文化场所。今天,在众多的文化场馆中,有的是苏州悠久的历史及其丰富的文化传统的见证,有的是苏州现代科技文明成果的展台,有的还将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繁荣的现代经济集于一身,同时向人们展示苏州具有经济与文化双重特质的形象和魅力。

    物质基础。物质基础是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成长的空间。2500多年前吴国的建立,掀起了吴地开发的第一个高潮,也开创了苏州文化的滥觞;从三国时期开始,北人大批南迁,吴地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丈化随之开始兴盛;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极大地便利了南北交通,为文化的进一步兴盛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宋元时期,北人又一次南迁,又一次极大地促进了江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明朝中叶之后,物质积累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吴文化也厚积薄发;清朝,苏州经济、文化一度呈现出衰退的迹象,但仍表现出较其他城市更为浓厚的文化气息;新中国成立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抢抓到了一次又一次发展机遇。

    如果把“文化苏州”比拟成一个“相貌堂堂”的人,那么,文化脉络是其血肉,文化精神是其灵魂,文化氛围是其体肤,文化名人是其骨骼,文化载体是其各种功能器官,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就是一个人所站立的土地,它们有机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立得起来”的“文化苏州”。

    应该说,“文化苏州”品牌的形成,是无数个文化知名品牌和文化元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产物,更是承前启后、鉴古融今,历经了千锤百炼才得以脱颖而出的结晶。 当前,打造高品位的“文化苏州”品牌,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其科学内涵,既要探求与其他城市文化共性的特征,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努力张扬其特殊的个性;既要保护和开发好有形的文化载体,又要努力塑造为市民所普遍接受和认同的文化精神象征;既要继承古人留下来的十分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又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努力促进当代人的文化创造;既要重视文化中的器物的作用,又要从文化的根本出发,加快引进和培养文化名人;既要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又要从文化资源正取代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的趋势出发,发展苏州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