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们的头发都白了  苏州高技能人才队伍凸显断档危机

苏州日报 20050110 二卷67页

■周建越

苏州技师的平均年龄已超过50岁了,这是苏州劳动部门向记者揭示的一个严峻数字。一个制造业城市的发达程度离不开一个硬指标,就是这个城市拥有高技能人才的比例。统计显示,苏州高技能人才只占技工总量的8%,而发达国家所占的比例则达到30%。 

    盘点2004年苏州高技能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总体情况让数字格外沉重,可用“四忧一喜”来概括。 

    忧:年龄老化分布不均 

    一忧高技能人才的满足率极低。市劳动部门的抽样调查显示,苏州机电类企业一线劳动者需求的满足率为30%,高技能人才的满足率仅为10%。企业需求的复合型、综合化、宽基础、具有现代综合职业能力的劳动者更是稀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的进程中,高技能工人的缺乏,已成为制约苏州发展的突出瓶颈。 

    二忧高技能人才梯次断档明显。截至目前,苏州市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初级技工13.2万人,中级技工20.1万人,高级技工23387人,技师3750人,高级技师110人。全市技术工人初、中、高级比例为36:56:8,这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30%的比例相比,差距甚远。 

    三忧高技能人才分布不合理。苏州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市开发区和传统产业,而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计算机信息等高新技术的朝阳产业,人才短缺。传统产业有一部分高技能人才,但缺乏年轻的高技能人才;而新兴的高技术领域,则缺乏具备综合素质的现代高技能人才。

    四忧高技能人才年龄结构出现断层。苏州的高技能人才年龄老化已十分突出。最新统计显示,苏州高级技师的平均年龄为52.4岁,技师的平均年龄也达到了50.2岁。这样,随着老一代高技能人才的退休,原本就奇缺的高技能人才将后继乏人。 

    喜:职称放宽待遇提高 

    而可喜的是,去年我市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全面提速。在2004年,苏州首次推出了对高技能人才的政府津贴制度;首次将高技能人才列入拔尖人才和中青年专家系列;首次实施了紧缺人才数控技师培训经费补贴制;苏州市争取到全国首家国家职业能力建设区域性试点,正在加快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理想处方”。在职称申报上,已大幅度放宽评审条件,打破条条框框,鼓励具有真才实学的技能型人才脱颖而出。以体现高技能人才发展速度的技师社会化考评为例,2004年共培养了3327名高技能人才,比2003年培训出2300名高技能人才增加了44.7%,其中技师628名,与2003年只有80名技师相比,实现了大踏步跨越。 

    市劳动部门表示,2005年将继续加大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首先是进一步实施政府津贴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和技师每月实行政府津贴;继续强化紧缺人才培训的政府补贴制度,“你来培训,我来买单”。其次要在财政预算中列支专项经费,建立政府购买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果制度。其三计划在两年内建成20个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推动社会力量培养技能人才。另外,我市还将试点开设4-5年制学历型高级技工班以及6年制学历型技师班;允许15%品学兼优的中级班学生报考高级技工;鼓励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申请进入技师学院接受培训等。 

    前景:高技能人才有市场 

    市劳动部门预测,2005年到2010年,苏州技工总量将可增长10%-15%,其中高级技能人才约占技工总量的25%。按现有的基数测算,从现在起至2010年,我市每年需培养6000名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这些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主要分布在数控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机电设备维修、焊接技术、精密机械、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生物制药、环境设备维修等方面。到2010年,苏州全市技术工人初、中、高级比例将有望由现在的36:56:8,调整到20:60:20。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