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花涵露西美巷

杨子晚报 20060406 五卷096页

■周立平

江南于我,有一种温润的感觉,

    姑苏于我,是一种湿涵的感受。

    于是,在春天的某个时段,在春天的某个日子,徜徉在温润和湿涵的记忆之中,去找寻那首载满历史的诗歌。

    西美巷给我以这样的渴望和心情。

    清早起来,推窗而望眼前的西美巷,此时的巷子仍未苏醒,空气中有淡淡的薄雾,衬出某种静谧的联想。窗外,一丛幽兰正伸展着素雅的涵蕾,带着晨间的露珠和未完的甜梦。

    我的手中,是一张淡淡发黄的老照片,照片里的记忆是最能留住回忆和时间的痕迹,那些细碎和模糊的场景,可以在寻梦的过程中变得鲜明起来,以此来珍藏过往岁月点滴的瞬间。

    西美巷最早的称法和现在大相径庭,至少在宋代时,它被人们称之为和平坊。

    据《宋平江城坊考》记载,宋时苏州城一条街或一个坊常是同一行业和手工业者的聚居地,交通便利的地点则设有固定的集市场所。当时,城内的横巷大多是临河修建,这些纵横交错的街道把全城分割为大小不等的居民区,称作“坊”,宋时苏州共有坊60个。从北宋开始,坊制衰落,许多坊名逐渐被巷名所取代。我们从据今存有的宋《平江图》中,还能找到详细记载苏州各坊的坊名,其中干将、吴趋、嘉鱼、黄鹂等坊是主要的居民区和商业区,这些至今仍被我们沿用的街名,多多少少为姑苏的古风古史增添了沧桑岁月的风采,但是其中却已经无法找到西美巷的前身和平坊了。

    明代时西美巷称为西米巷,因为这里是当时的米市所在,众多的米行聚此成市,这西米巷便成了老百姓的心传口述。《吴郡金石目》记载得清清楚楚:“永定乡人造井题记,嘉定十七年十二月,正书,在府治东西米巷”,确证今天的西美巷便是明时的西米巷,而其附近还曾有谷市桥为证,不过谁也说不清楚,这西米巷什么时候就摇身一变成了充满诗意的西美巷。

    不过在我看来,这二十年前的西美巷还是名符其实的,清淡朴实具有一种古典美在里面,只不过现在这些旧痕已经彻底地消失了,推倒重来改造后的西美巷唯一的旧物,只有那座修复后让人仰视的祝公祠了。

    在姑苏名园沧浪亭的五百名贤祠中,况钟的画像刻在那青砖上,边上还留有这样的赞语“法行民乐、任留殃迁,青天之誉,公无愧焉”。

    如果我们有时间到民间再寻访一遍,多少还能听到诸多“况青天”的传说故事,讲述者往往是眉飞色舞,仿佛他曾亲身经历过的一般。

    明宣德五年,江西靖安人况钟离开京城千里南下,来到江南苏州做知府。这可不是一个好差使呵,当时,苏州和杭州等九个府被称为“雄剧地”,意思是说这九个府内的政务、赋税和社会秩序都有很大的问题,其中苏州府更是居“雄剧地”之首,应该交纳的赋税比别的任何地方的赋税都要多得多,但其政务混乱,贪宫污吏很多,社会上又是倚强凌弱的事件层出不穷,使得广大百姓无法生存,大量逃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首富之地,因而欠交的赋税也是越积越多,情况日益恶化。

    况钟就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候来到江南上任。

    况钟是个颇有心计的读书人,他来苏后先是装出一副无能的样子,对下厨和府吏送来的案卷和请示,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由他们照着原来的样子去处理,那些奸吏觉得况钟是个好对付的角色,更加为非作歹。有些刁徒甚至明目张胆在背后挤眉弄眼,讽刺挖苦况钟,这况知府对此也只是装痴装呆。而下了公堂的况知府却没有闲着,到处微服察访,了解民情,很快就搜集了不少材料和罪证。

    过了一阵,况钟突然召集手下的官吏,并将本地一些名望人士请来公堂,当众宣读了皇帝给他的“敕书”,并有意将“属员等人作奸害民,尔即提问解京”、“僚属不法,经自拿问”等句读得分外响亮。此后,况钟便将下属一一召来,说:你那一天办了什么事,受了多少贿赂,对不对?你那天有意错办,造成怎样的恶果,有没有这样的事情?……那些贪官污吏见平时和善可欺的况大人变成脸色铁青的况青天,不由地做贼心虚,纷纷低头认罪,不敢强辩,听从处治。

    可也有几个贼心不死、不识高低的家伙,还想巧言搪塞,蒙混过关。这时的况钟是怒喝一声,召人将这些不肯认罪之徒当堂捶死,一时间公堂里肃然无声,旁边小吏吓得双腿打颤,不知所措。之后,况钟下令将他们抛尸街头,任人唾骂。

    苏州府上下为此受到极大的震动,不法分子更是坐立不安,纷纷自首改过,而百姓们却因为况钟之举而奔走相告,认为这新知府是能根治积垢,为苏州的老百姓带来福音的。

    果然,在况钟任苏州知府的13年间,他在整顿秩序、澄清吏治上建有业绩,多次提出减免赋税的具体方案,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工程,先后疏浚了吴淞、刘家等三个港口,修缮了太湖的堤岸,使苏州境内的农桑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设“济农仓”赈济灾民等一系列为民办事的好活动,受到了百姓的拥戴。  

    公元1442年,况钟因操劳过度在62岁的任上去世,苏州百姓为此纷纷罢市停业,来纪念这位把百姓放在心中的父母官,各地赶来凭吊者更是络绎不绝。第二年春,况钟的灵柩被送回老家安葬,临行的那天,苏州居民空城而出,河岸上排满了白花花穿孝服的人,哭声震天动地,而伴随况钟回故乡的除了书籍和日常用品之外一无所有,一位清廉的知府从此便深留在百姓和历史的记忆之中。

    再后来,西美巷就多了一座纪念况钟的祠堂,或许这里就蕴含和寄存着人们对况钟一种美好的念想。

    况钟的名字在苏州有口皆碑,《十五贯》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这戏文内容说的是况钟如何处理熊友兰和苏戍娟偶然相遇在皋桥,以及随后展开的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最后清楚断案的戏剧故事。假如这个后来被人们称为“包龙图再世”的戏剧版本属实的话,大概就是发生在况钟上任最初所处理的各种沉积案件中。据记载,况钟为了解决沉积的冤假错案,认真排了一个日期表,每天勘查一个县的积案,这样周而复始,在一年之内,终于将1200余人的积案全部处理完毕,并惩办了近1500人的案犯。

    总之,况钟在苏的十多年所做的好事善事,让苏州人一直感念了六百年,他的名字至今仍然为这座城市和西美巷增添了无数的光彩。

    也许对这个城市来说,况钟是一个永远的铭想。

    让我们一直都有一种对回忆的心存感谢,都有一份对岁月的身怀敬畏。也许,仅用这残缺的记忆,收藏旧时的日记,即便年华老去,也暂且将心事映现旧梦,让其逐渐显现岁月的痕迹。  

    站在况钟祠清风晨和的庭园中,窗明几静,浮想联翩,回忆默数,太多的历史,不多的痕迹,华丽而略显沉重。这样的细节,这样的景致,这样的人文,这样的历程,对于人们来说,只要留下的是丰富的内容,就永远有让人艳丽的一刻。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