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塘街盛世滋生安在否

名城早报 20050407 五卷010页

■言青

每到一个城市,总想看看这个城市肌肤里头的东西,更何况苏州一向是内敛的,即便是你站在喧闹的观前街、穿梭于现代的工业园区,你也很难完全体会到苏州人的富有生活。

    都说苏州人的生活是温婉娴静的。从那一张张水乡浸润过的脸庞上,你很难看出他的大喜大悲。朋友问我,“难道你们苏州人真的是没脾气、没有激情吗?”

    答案,当然“不是”。苏州人的富足,苏州人的激情,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而是要你去慢慢寻找品位的。朋友问,“那到哪边去了解苏州人的优越生活呢?”那就去趟山塘街吧,在那里,也许你能找到苏州骨子里头的那种富足生活。

    不知为什么,每次朋友提议想要看看美好的苏州、,我总会建议他们去那边走一走,听一听故事……

    山塘街,其实我也没去过几次。对于那边的记忆也停留在“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隔壁是繁华喧闹的石路商业区,而里面又是那样的安详,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等着你去听他们讲故事。

    我习惯从石路阊门那头进入山塘街,从现代喧闹一下步入古朴宁静,那种突然之间的转折让你有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但要找山塘街的入口,并不好找,你要是初来乍到或久未去那边游走的人不询问当地店家,可是会费一番周折。

    即使你已经站在通往路口的小路上,你也会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路。因为阊胥路和上塘街交叉路口往西北山塘街方向的那段百米小路,非常的不像一个景点的门面。你想象不出,名声鹊起的山塘街就会在里面。不过,我想寻访一处历史厚重的地方,也许就该有这样的情趣吧。

    让我期待的是,那天去的时候,看见有工人在那边忙活着,想必坑洼的路面不会呆多久了。

    经过了千年的沉浮,山塘街给我的印象是淡然、静谧的。没想到那天去的时候,正逢山塘街在举办美食节。“卖糖粥、卖海棠糕”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街两旁摆满了来自各地的小吃,整条街也被来来往往的游客挤满了,很是热闹。在觉得有些突然之余,我们也一头扎进了美食里,从一个小摊吃到另一个小摊。

    你不是说山塘街上人很少很安静的吗?怎么人这么多!”确实,在过去山塘街还没有被重新重视的时候,街上是安静的,在那边继续演绎生活的也大都只是一些老人。但在过去的过去,山塘街又何尝不是热闹的呢?类似于现在的小吃节以及花卉节、庙会,在当时也不过都是平常事。

    当时的山塘街上店铺和住家鳞次栉比,街上、河上的生意都十分的红火。“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香飘七里山塘。而在河上有小船不仅卖柴米油盐,还卖小吃点心,住在阁楼上的,也不须下楼,只需要用条绳子吊个篮子下去,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而每当举办各种活动时,山塘街上更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据说清乾隆年间,著名画家徐扬创作的《盛世滋生图》长卷(也称《姑苏繁华图》),画了当时苏州的一村、一镇、一城、一街,其中一街画的就是山塘街,展现出“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繁华市井景象。

    如今,这些景象在山塘街上少见了,甚至大多数景象也已消失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山塘街本就是热闹的,山塘街,你接下来是否依然会热闹呢?

    边吃着臭豆腐,边寻觅着街两旁的店家。黄天源、采芝斋这些百年老店自不必说,鳞次栉比的还有石刻作坊、兰印花布作坊、刺绣作坊、根艺作坊、红木作坊、风筝馆等特色小店。尽管这些东西也很有看头,老板也可以给你讲很多关于这些艺术的历史,但它还是太“新”了,与它门前的那青石板路相隔太远了。我们在佩服这些工艺的同时,大都也只是走马观花。

    “雕花大楼”,没走多远,你抬头就可以看到刻有这样字样的门楼。记得我上次去的时候,还不是叫这个名字,而是叫许宅。听街上的人说,它是清代一位叫许鹤丹的名医的宅第,也是许大夫行医场所。只是我们去的那天门关着,没能走到里头去一睹它的盛世容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刚刚修缮的缘故,一路上许多我们想往深处走的老房子,大都关着门。

    早就听说,山塘街上有着许多的大宅,例如吴一鹏故居玉涵堂。那天我们去的时候并没有特地去找它。它在通贵桥西南处,因为我们要一路往西走七里山塘,所以也没有走过那座桥。

    我们一路往西走。记得以前去的时候,走不多久就能看到某某会馆的字样,那天去居然错过了。山塘街上的会馆那可是山塘街盛世的见证。由于山塘街在古时是南北各商家的聚集之处,各路商家纷纷在山塘街造会馆,以便他们来的时候有个吃住存放东西的地方。什么岭南会馆、冈州会馆、全晋会馆等等。有些会馆,现在已经修缮重新开放了,不过也有些会馆难觅踪影了。本来那天去想要看看绍兴会馆的,据说现在已经开放了,只是还要收门票。

    再往西走,走过新民桥,那边还未修复,依然住着现代的居民。许多游客走到那边,也止步回头了。但我朋友还执意继续西行,说是要看看没改造时的风景。

    两层粉墙黛瓦的小楼,沿街依次排开着。从每个屋子的小门里往里望,幽深幽深的,似乎望不到头。斑驳的灰墙、破旧的红色木质小楼,都让人感觉到历史的沧桑。只是沿街开着的各种小店铺,还依稀让人觉得山塘街曾经的繁华市井。

    五人墓和葛贤墓就在临河的一个石滩上,赫然矗立着刻有这样字样的一块碑。朋友问:“小时候学的那个五人墓碑记的故事不会就发生在苏州吧?”“当然!”我说。

    朋友有点诧异。《五人墓碑记》的课文我们都学过,但却难以把它和苏州联系起来。也许是苏州人的温顺在许多人的脑子里已根深蒂固。“我还真不知道,这样的故事也会发生在苏州。”朋友还在一旁嘀咕

    越往西走,越觉得小河在变宽,而街两边的房子也没有前面排得那么密了。当我们走到北环路的万福桥时,朋友终于支持不住地说了句:“我走不动了。”

    “我们才走了一半呢!”

    于是,朋友却也来了一句:“七里山塘,走到一半三里半……”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