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东中市

名城早报 20060622 十卷052页

■记者

忽而入夏。  

    日子辣辣地热起来了。

    路过东中市,忍不住在以前的桃坞电影院旁边左右张望了一下下:过去这里的小店做得极好的刨冰,块把钱一杯,虽难免有糖精、食用色素之类的调剂,但总能牢牢抓住夏天孩子们的目光……而今当然是没有了,可惜,那一点点难得的清凉滋味于是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一如改造之后少了荫头的老街。

    1.似“市”而非

    记事以来,对苏州的路名一直比较敏感,鲜少弄错。可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东中市、西中市的名字怪怪的,像是对一个大范围的描述,且没用惯常“弄巷街路”中的任何一种,反而含糊地用了一个“市”字便带过去了。

    让人不禁会想问上一句,这个市是什么?它又在哪里呢?  

    后来翻翻书,才晓得东中市西段原名中市大街,东段原名东大街,两者加加减减,就成了东中市大街,后来大约是苏州人图省力,又去掉了大街二字,沿用至今。

    夹在旖旎娇媚的桃花坞大街和繁华喧嚣的景德路之间,如今的东中市算不得出名,也不够夺人眼球。

    放眼望去,少了树木遮蔽的道路视线很通透,但是少了苏州老式街巷的一点含蓄味道,不怎么可爱。加上南侧一排旧民居拆迁过后建起来的是那种商品店面房,布满了小五金店,门口不时拉拉杂杂有小货车停靠,似乎沾染了不少浮躁的气息。

    可能正是骨子里已同十多二十年前东中市的气质大不同了,十之八九的苏州人行至这一段便会加快速度,匆匆忙忙过去便算完事儿,半分停下来购物消费的念想全无。好在,路经过了拓宽,通向桃花坞的口子也开了,拥堵的情况已得到了有效缓解。

    继续往西行,快到皋桥的时候,路忽然又收拢了,窄窄的,像看透了你前面憋了一口气光顾着赶路忽略了风景正有些懊恼似的,东、西中市悄悄交了班,换了风格,摆出了怖”的模样。  

    起首就是陆稿荐的老店旧址。

    2.高高皋桥

    康熙二年(1663年)陆稿荐初创,不过是一家普通的肉铺,挨着东中市崇真宫桥堍,卖些生、熟肉。

    它的声名鹊起,据说和一则传说有关,什么一个神秘乞丐拿着两只叠在一起的旧陶钵求宿,什么后来伙计烧肉时用了他睡过的破草荐点火、肉异常香起来。仔细一琢磨,当然又是农历四月十四苏。州人“轧神仙”,遭遇吕洞宾,好人有好报老套传说的翻版。

    只是小时候听多了这样的故事,对陆稿荐的熟食特别感兴趣是免不了的。况且它斜对面的吴趋坊一度是轧神仙的好地方,印象自然更深刻了。通常大人们此时都会特别宽松,买几样小吃塞在孩子手里,或者让他拿个“皮老虎”之类的小玩意跨坐肩头,然后好去人挤人、沾点神仙好运道了。

    这些活动大都在东西中市交汇分隔点的皋桥一带进行,吃、穿、看、玩、乐,统统有了。以至于年幼不识字时,直把皋桥当“高”桥,高明的桥,认定一旦翻过去了就会走进一片全然不同以往的精彩天地。

    事实上,皋桥是因为汉议郎皋伯通住在此地而得名的。

    这个姓不常见,这个官员也没做过什么特别的政绩好名垂青史。苏州人之所以要纪念他,是因为皋伯通收留过粱鸿孟光夫妻。当年梁鸿得罪了朝廷逃亡到苏州,就寄居在皋家的廊庑下靠舂米度日,所谓“举案齐眉”的佳话就发生在皋家!  

    很多年过去了,如此文气的典故大约渐渐变得不太对苏州阿姨们的胃口了。她们宁可丈夫提着竹篮陪自己上街买菜,偶尔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拌拌嘴,就像傍晚5点钟,站在皋桥桥头往北边的菜场望去就会看到的情景一样,似乎那才实实在在贴近了苏州人的市井爱情生活。  

    3.富贵半世

    越往西走,店铺越密集。  

    许多招牌抬出来甚至可以代表苏州明清以来的辉煌,譬如老大房、五福楼,又譬如雷允上。

    大概因为一直沾了阊门“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光的缘故,全长453米的西中市数百年前就是苏州城里最繁盛的街道之一,时称阊门大街,两边开满了绸缎、药材、珠宝、皮货等各类商店。《故苏繁华图》里对它的描画着墨就颇多。

    不过因为1860年遭遇庚申之劫,西中市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现在去走走,所能看到的建筑大多是清末民初,欧风东来,工商业者学海派风格造的那种店铺商号了,同早期上海南京路的样子非常像:立面结构显眼,两层或者三层居多,,门面高挑。当然,民居和商铺的样子差别还是挺大的。有不少沿河、临街的两层楼木结构房屋被设计咸圆角的L型,弯角的地方过渡非常平滑柔和,以至于如果不仔细看,几乎会以为那些房屋就是圆筒切面状的。

    以前4路车的终点站在阊门城墙下,坐在车上一路过去,晃过眼睛的全是来来往往的人群。

    西中市曾经是苏州城的“金库”,为苏州老百姓、各地商人集中提供金融服务。据说十906年商会统计,当时苏州有钱庄24家,其中21家在西中市,仅余3家在观前。

    清代中国银行的旧址,至今保留着。从西中市西南端的德馨里一步步走进去,过街楼、碎石路、烽火墙,然后才是白墙黑瓦的老房子,在昏黄夕阳的映照下,有一种回到了过去的错觉。这是最苏州特色的银行了。

    想来如果把阊门的富贵看成是二种形于外的精神感觉,那么西中市和石路就是它萨骨架躯体和实质。尤其前者,隐于古城区里,依托水陆城门和周边皋桥、桃花坞街坊、河泪街等商业活动带,它对阊门的供给绝对是至关重要的。

    看到过一份《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阊门历史文化保护区已被增补为继平江、拙政园、怡园、山塘历史街区后的第五个保护区。这应该是值得东、西中市高兴的事情吧,作为苏州最后的民国老街,从明清延续过来的历史经济线由此越发清晰了。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