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小巷道尽古城变迁

姑苏晚报 20060415 八卷050页

■邵群

记者 邵群

    “将苏州比作一本书,街巷即一条条目录,园林、宝塔、桥梁、寺庙、人家……统统囊括其中———一条街巷一段历史,都大有来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一口地道的吴侬软语,将一段开场白表达得意味隽永,一下子就吊足了人家的胃口!

    昨天,市民教室邀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潘君明,推出“吴文化系列讲座”第三讲《苏州街巷的历史沿革》。本报、市科协联合开办的大课堂,一下子涌来了上百听众,几将仅设计有70座的报告厅挤爆!

    白发阿婆坐上主席台

    台下上百双眼睛,让这位白发阿婆有一点紧张———还没开讲呢,后排、过道、主席台前都已经加满了座———姗姗来迟的阿婆,只能坐到台上去了。

    下午1时10分,大厅早已座无虚席。谢衙前马场弄的沈惠钧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年逾八旬,精神却挺好。一吃过中饭,就乘上1路公交车,到接驾桥换乘301路,路上花了40分钟。“小街小巷耐人寻味,在苏州住了一辈子,一些名称至今没搞懂,”他兴致勃勃,“最想搞懂的一个,就是‘邾长巷’。”那边———还有位拄着拐杖乘公交车赶来的呢。昨天,57岁的陈先生是第一次来听课,是乘1路车从团结桥赶来的。“小时候住在司前街,大院子有五六十户人家呢,”对小街小巷兴趣浓厚,他告诉记者,“自己收集了许多这方面的资料。”

    光听不够,大伙还不时地插上一两句话,与台上来个“单向交流”……

    “三横四直”衍生千条街

    桃花坞河、干将河、道前河(十全河),即“三横”。学士河、第二直河、临顿河(齐门河)、平江河,即“四直”———《平江图》勾画的城内河道,为街巷建设布下了基础。一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成了古城的生动写照。

    岁月沧桑,时光流转。古街古巷的变迁,将古往今来完整地串了起来。上百人鸦雀无声,听潘君明用地道的苏州话娓娓道来——

    唐代街巷以“坊”命名。“坊”即居民聚居处。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有“七堰八门六十坊”的诗句,证明“坊”当时有60个。《平江图》记载了平江城坊概貌,有些坊名至今沿用。“街巷之名始于宋代。”潘君明告诉大家,一改“坊”的封闭式格局,开辟、形成了街巷。《宋平江城坊考》统计,当时苏州有街巷308条。《吴郡志》记载当时有坊65个。

    解放以后,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城市户口迅速增长,修复建设了不少街巷。《苏州市志》记载,至1985年,全市街巷共1461条,其中城内、城外分别888条、573条。

    “名人街巷”故事一箩筐

    道尽古城变迁,一个个历史掌故穿插其中,街巷沿革说得别开生面、趣味横生!

    第一排,戴着眼镜,79岁的这位老人告诉记者,“住了一辈子,‘邾长巷’的来头,自己至今没搞明白!”讲座一结束,他就一个箭步冲到了讲台前———邾长巷崛起于明代。巷虽不大,名声却不小。元代朱、张两家靠海运暴富,小巷因此得名。乾隆编纂的《苏州府志》写作“朱长巷”。

    好奇的老苏州挺多,15分钟的互动环节,讲课老师可是说得口干舌燥,你听——

    李继忠巷:位于阊门外山塘河北。“李继忠”、“李继宗”为误写,应为“李显忠”。为宋代抗金名将,绥德军清涧人。初名世辅,皇帝赐名“显忠”。父母妻子皆为金兵所害,他忠勇过人,攻打金兵屡建战功,收复河南失地,官封太尉。

    司长巷:位于公园路北段东,古称“司马巷”。司马福属吴越王水军,为游击都虞侯。淮南兵围攻苏城,吴越王派来救兵。司马福深谙水性,成功潜水入城议破敌之计,终将淮南兵打败。后进官都指挥使。他居住的小巷,即名司马巷,后写作“司长巷”。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