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路:从金门到银胥门(上)

姑苏晚报 20100321 26版

■郑凤鸣

■郑凤鸣阊胥路位于苏州城西,南北走向,南起胥门外泰让桥北堍,连接盘门路,北至阊门外渡僧桥南堍。渡僧桥南堍到今神仙街口原为石路;以南称大马路。“文革”时期,自金门路以南改称延安南路。

    阊胥路曾名“大马路”的路名,出于1980年10月《关于我市部分地名定名的请示报告》:“序号8,现名延安南路,原名大马路,方位老阊门口至泰让桥,定名阊胥路。”

    1982年正式改用今名。阊胥路原为弹石路面,1967年改为沥青路。路宽9-16米。1993年6月开始,从金门路向南至三香路1300米路段动工拓建,至12月5日建成通车。现阊胥路全长2594.3米,路宽32米。自泰让桥至小日晖桥段属沧浪区,小日晖桥以北路段属金阊区,金阊区内路段长1702米。

    金阊门银胥门

    阊胥路因为地处阊门和胥门之间而得名。所谓“金阊门,银胥门”,只是指曾经的经济状况而言。吴中才子唐伯虎曾写有一首描写苏州阊门胜景的诗。诗曰:“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早在明代,阊门就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地方。到了清代,熟悉苏州的曹雪芹又在《红楼梦》第一回里形容阊门:“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璀璨的古城明珠古胥门,不仅有很多好听的老故事,而且是早期工商业发展时苏州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胥江更是苏州的繁华水道。1759年由徐扬绘制的《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细致地表现了明清时苏州胥门皇亭街、万年桥大街、枣市街人口密集和商业繁盛的情形。 1860年,苏州城外商业区全部被战火摧毁。但是战后的万年桥地区得到了比较快的恢复,出现了鸿生火柴厂等近代工业企业和会馆、公所,以及不少木行。

    仅以古代建筑来说,则阊胥路北端的阊门,乃苏州古城之西门。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是阖闾大城的八门之一。以传说天门中的阊阖得名。公元前506年,阊门是孙武、伍子胥等率吴军伐楚的出发地和凯旋地。因此阊门亦号“破楚门”。

    阊门有城楼,外城门有吊桥。明清时期,阊门是带有瓮城的水陆城门。瓮城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水城门在陆城门以北,跨下塘街河。门外有聚龙桥。

    大约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中,阊门瓮城被毁,剩下内城与套城。 1927年市政筹备处工务局进行建设时将套城拆除,又将原来狭小的旧城门拆除,并于1934年仿金门罗马式建筑改建城门。改建后的阊门共三门,中为车行道,两侧人行道。阊门水城门则在内城门北,跨下塘街河。外城、中城及内城上的城楼约在1948年被拆除,1958年,内城门和水城门先后又被拆除。 2006年,苏州市政府重建阊门城楼,共分两层,高10米,宽156米,进深84米。

    阊胥路南端的胥门,位于苏州城西万年桥南。《苏州府志》云:“胥门,西门也,在阊门南,一曰姑胥门”。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明清重修。苏州古城门皆水陆并列,惟胥门为防太湖洪水进城,宋元以后就无水门。陆门原有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增建的瓮城,已于民国时期拆去。现存门洞由三道砖砌拱券组成,第二道与第一、三道垂直相交砌筑。拱门高4.65米,宽3.3米,纵深11.45米。东向(城内)尚存横额,“胥门”二字已毁。门洞左、右残存垣长约65米,残高7.2米,砖石尚较完整。西向(城外)砖石保存甚少。城门下,塑有伍子胥像。胥门古城墙为市级文保单位。

    渡僧桥因何命名

    阊胥路北端有座渡僧桥。乾隆《苏州府志》有载:“孙吴时,民为舟为济商。有僧呼渡,舟子弗应,僧折杨柳枝浮水而渡,众皆惊异罗拜,愿藉神力成此桥。遂募建,不日而成,以‘渡僧’名。 ”其后道光和同治《苏州府志》、民国《吴县志》以及1995年版的《苏州市志》都沿袭这一说法。渡僧桥约建于南宋咸淳十年(1274)。明崇祯九年(1636),僧人如净募资又重建。拱形石级桥,上下72级。 1925年重修为平板桥,解放后多次维修,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

    民国36年(1947)由上海合众出版社印行的《最新刀笔精选》中,精选了自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讼词、判词及起诉书,书中记述了关于渡僧桥的内容:在阊门上塘街有座法华寺,寺内有个妙空和尚,他与下塘街的寡妇卜氏勾搭成奸。寺庙和卜氏家正好对门,但是间隔一条河,没有桥梁。和尚晚上泅水过来与卜氏奸宿。后来,和尚年岁大了,泅水已感体力不支,遂与卜氏计议造一座桥梁。卜氏告知儿子鸿达说,娘亲在庙内许下一愿,要正对寺庙造一座桥,行善积德。儿子早已觉察母亲与和尚私通,但不便明说,现在母亲提出造桥,只是方便和尚罢了,却也不能违拗,只得同意。果然,桥造成后,方便了和尚。几年以后,卜氏得病身亡。儿子鸿达为报仇雪恨,借故把和尚捉来杀掉,并当堂言明:“造桥报母恩,杀僧雪父仇”。

    阊胥路南端有座泰让桥。泰让桥北连阊胥路、南接盘门路,横跨胥江,是为纪念三千多年前的泰伯、仲雍兄弟秉承孝悌,仁义让国而命名的。《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论语·泰伯》记载了孔子对泰伯让国的评价:“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让桥始建于清光绪后期,原系三孔木桥,民间称之为大洋桥;民国16年(1927)改建为水泥桥;1978年改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拱桥;2003年再次扩建成今天的桥型。

    药王的传说

    《金阊区志》第十六卷基督教教堂选介中,记载有“普益社为教会办的事业单位。民国7年(1918)左右设于乐荣坊口……该社组织教徒在难民伤兵中积极进行救济工作。至22年(1933),该社积极提倡开展体育、灭蝇、音乐、旅游等活动,兴办英文夜校、半日女学、平民学校,开展乡村识字、巡回文库,免利借本以及施诊、施粥等。抗战胜利后,为救济分署分配救济物资,增办普益小学,经费来自募捐及原妇孺医院基金利息。 1951年起除小学外,其余活动停止。 1958年结束。 ”

    今阊胥路29号的太平坊清真寺,原名清真义学。这是民国13年(1924)由阊门外穆斯林发起、马明德阿訇负责筹建的。 1959年先后出租给街道,改为民办小学、校办工厂。 1982年收回重建,费用除来自雷允上药厂外,由政府资助1万余元。同年建成开放。1985年政府又拨款1万余元增建一层新楼。寺占地495平方米,内礼拜大殿120平方米,沐浴室80平方米。其它清真寺保存的12块明清碑刻现俱集中该寺。市伊斯兰教协会驻此。

    阊胥路姚家弄有座道教佑圣观。佑圣观自古即为沿江七庙之一的大王庙。元至正年间道士杨道常建为观。据说元末战乱时,观内梁上草龙显灵,朽柴变青,下雨灭火,保全了观内建筑。清朝雍正年间,道士施尚音还奏请皇上赐名上圣观,相当荣耀。

    阊胥路中段卢家巷有座道教药王庙。药王是古代对精于医术的名医和有关传说人物的景仰并加以神化,而后奉为主司医药之神。一说为战国时善诊脉的医学家扁鹊。他擅长各科,过邯郸(赵)为“带下医”(妇科);过洛阳(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咸阳(秦)为“小儿医”(儿科)。医名闻天下。后为秦太医令李酰所忌杀。后世推崇他为脉学的倡导者。二说为唐代道士、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孙思邈一生行医,有医学名著《千金方》、《千金翼方》传世。因其医术高明,死后不久,即被神化,民间奉之为药王。清代《清嘉录》卷四记吴郡(今苏州市)药王诞日祭祀情况曰:“(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生日,医士备分烧香,郡县医学官司香火。又:(药王)诞日,药市中人,击牲设醴以祝嘏,或集众为会,有为首者掌之,醵金演剧,谓之药王会。 ”

    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社

    中国画颜料的制造和经营,始于苏州姜思序堂,其创办二百多年来,一直对中国的绘画事业,产生直接而又重要的影响。阊胥路乐荣坊口曾是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社的所在地。苏州姜思序堂创设于清乾隆年间,是全国著名的中国画颜料专业店铺,生产的颜料,有石青、石绿、花青、赭石、朱砂、银朱、朱标、胭脂、洋红、泥金、泥银、铅粉、藤黄等品种,有些颜料还有深淡不同和轻胶、重胶之分,以及“天”字等上品的分类。 1980年,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社迁至虎丘玻纤支路1号。

    阊胥路254号(原大马路528号)的新华电影院,是一座拥有775个座位的中型立体宽银幕专业电影院,其前身为1930年建成的大华大戏院,曾先后更名为金门大戏院、金门戏院、新光剧场、新华剧场。原来以演出戏曲为主,1972年开始专映电影,并取用院名“新华电影院”。 2002年,在苏州苦心经营了70多年的新华电影院,由于放映设施、观看环境跟不上现代人生活的需要,被迫停业,关门转产。

    位于阊胥路横马路口的大众电影院,前身为东吴大戏院、民兴新剧社,初演文明戏,后改演京剧。 1953年改映电影。东吴大戏院的大门是一排拉手铁门。据说其合伙之一的老板绰号是“王糊涂”。不知是真是假。

    大马路太平坊口开设的明星大戏院,专唱文明戏。当时的头牌名角有王美玉、王无能、汪摩陀、丁怪怪等。演出剧目主要有荡湖船、孟姜女过关、小上坟、小放牛、小尼姑下山等。

    除了以上这些,阊胥路还有凤鸣台茶馆书场、大马路898号的梅园茶馆书场、大马路876号的升平楼茶馆书场、南新园12号的兴苑茶馆书场和惠芳园茶馆书场,都长期保有着一定数量的听客和茶客。

    亦哀亦乐小荒场

    阊胥路东侧、靠近金门路有个1000多平方米的小荒场,咸丰十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平军逼近苏城,清军为了阻止太平军的攻势,竟然“三令纵火”,顷刻间,烈火腾空,三日不绝,市肆化为灰烬,烧掉了阊胥间沿城大片房屋,留下了一片荒地。有了这片小荒场,一些外乡人开始来这里摆地摊、卖膏药、卖拳头,还有一些蹩脚艺人来卖艺,唱唱低层的淮剧、锡剧、滩簧什么的,吸引平民前来娱乐。热闹起来后,小荒场成了小吃、娱乐、游医、小买卖的天下。逢年过节,小荒场更加热闹,测字、算命、看西洋景、走钢丝、小热昏、杂耍、做糖人、木偶戏、猢狲出把戏……纷纷登场。有人看到小荒场人气旺了,便在这里开店营业。先是剃头店、再是香烟店、后来还开出了食品店、小百货店……再后来有人在这里盖房,小荒场又开始有了生机。到解放前夕,小荒场仍然是一般平民的消闲去处。解放后,小荒场改名为南新园,其中11号做过苏州市服装六厂,现在还有邮品市场在此。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