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林之灵

苏州日报 20081226 A第14页

■尤晨佳

晨佳

    自古以来,游山赏水,咏花叹柳,凭吊古人便是文人雅士素喜之事。也许是我骨子里的恋古情怀,对此种风雅十分歆慕。幸而生在苏州这块风水宝地,吴文化的深厚底蕴孕育出了一个个巧夺天工的园林,待人去撷取文化的精华,吸收风月之灵气。

    正值酷暑难耐的三伏天,我与友人来到狮子林赏游。游园既是赏风月、怡性情的风雅事,便不可让外头的酷暑打搅了心中的清凉。尽管摄像屏中、眼睛里皆是亮白而耀眼的山、石、亭、楼,而到了心里,则须将它们处理成一幅风高气爽的“狮林石秀图”。否则景物便如曝光的胶卷,赏之何趣?可见,要想赏园之“真趣”,还得给心灵戴上一副“墨镜”才是。

    游入狮子林,遍眼皆是玲珑奇异的石山。洁白的太湖石或倚着,或靠着,或立着,或横着,或拢石成山,或穿搭成洞,或飞流泻瀑,或山石沁泉……横云斜岭,矗峰叠翠,莫不有趣。那所谓之“顽石”到了此地,也赋染了此地的灵秀精华,竟幻化出如此诸多的神通,摆出些石阵来,令人身陷其中而不自知,却上可通“天庭”,下可入“地府”。沿石阶而上,“天庭”果然古木参天,琼楼玉宇;入石洞而下,地府又不愧清寒无比,曲径通幽。想是那“顽石”故意要与你开个玩笑,将你捉弄一番——在幽洞中寻亮而走,忽见洞径陡转,眼前竟豁然开朗,洞外山明水秀,雀鸣莺啼,俨然是个桃花源。欣欣然复行数十步,却又见一石洞在山石拐脚处等你。如此爬山涉水,穿洞走岭一番,令人早已忘怀身在何处,而欲向何往,所谓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了。此时的山石也会怜悯游人的狼狈,在精致雕琢的石棱洞眼间或是洞壁石窟中为你指一条明路。待你走出这石山阵,方慨叹这狮子林“石狮”的厉害。

    想那当年造园的师匠竟如此独具慧眼,匠心独运:试想,若光是将些太湖石垒成群山又有何趣,游人观之赏之,便好比走马观花,至多赞赏其造型独特,也不过就是在山脚下拍几张照留念罢了,毫无新奇趣可言。而如今将这经大自然雕镂得“瘦、皱、漏、透”的太湖石搭成这独一无二的福地洞天,便将石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其石上可登亭阁,下可钻洞府,旁可沿石而走。可登、可攀、可游、可赏。到处皆是镂空的屏风,随处可见搭帘的花墙。这玲珑的石林,竟何等相似于贾宝玉的怡红院,也就休怪我辈竟如刘姥姥般迷途其中,而醉心其间了。

    赏过了山水亭榭,便该踏着先人的足迹,凭吊古人了。沿着被时光打磨抛光的石阶或上或下,心想那江南的才子们,或许还有乾隆,也许都曾在这里流连过。石阶旁的山石,也已不知被多少人当作扶手而将其磨光磨圆。山石不变,光阴荏苒,物是人非。原来这不说话的假山石才是最高龄的前辈,默默地目送王朝的更迭,历史的变迁。

    想那盛世的乾隆却也是个风雅的君主,六次下江南游赏姑苏名园,不忘留下些圣迹墨宝、野史佳话来供人传赏。临池的真趣亭,不管它是否真有过题匾赐字的典故,却着实因着那块匾,以及那位风流的才子,成为了狮子林一份浓墨重彩的人文景观。因此,或许当游人们边欣赏着园中的奇山异石,边操着一口吴侬软语笑谈着流传在此的佳话之时,才是狮子林留于世人的灵与景的结合吧。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