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庭古村落——为太湖平添万千风情

城市商报 20090117 8版

■吕晓华

□商报记者 吕晓华/文 戚振林/摄

    浸润了太湖的山之秀色和水之灵气,湖边一个个古村如珍珠散落,虽沧桑砥砺而素朴依在。挑一个晴空之日,驱车前往吴中区金庭镇,寻访一个个湖山幽处的古村落,在千年传奇中感受最寻常最本真的生活。

    明月湾

    明月湾,诗一般的名字,画一样的村落。

    走进明月湾,一棵参天古樟映入眼帘,一个古老的世界也迎面而来。从标牌上可以看出,这棵古樟树龄约1200多年,主干直径2米,树冠高25米,相传为唐代诗人刘长卿来明月湾访友时所植。古樟的一侧主干因火烧、雷劈早成枯木,靠后来发出的新枝维持生命。树身向东侧的古村方向倾斜,似乎在作揖感谢村民千年以来对它的精心呵护。

    “注意到根部没有,这棵千年古樟,曾经差点被人锯了!”顺着大戚所指的方向,果然,一条深深的锯痕赫然在目。大戚给我介绍说,这棵古樟树历经了风风雨雨,荫蔽了明湾,但能活到现在,也多亏了明湾的人。1939年,日军到西山到处砍树,西山恶霸秦磐石带人来到明月湾,要锯古樟树,村民们只得凑钱免灾,有的老人还跪地求情,秦磐石才勉强下令停止锯树,树体那道深深的锯痕,就是当时留下的。1942年,歹徒杨河根、黄纪根等窜到明月湾作案,要砍伐这棵千年古樟。村民们奋起反抗,有人守树,有人告状,有人苦求歹徒手下留情。留树可以,歹徒提出要一千大洋。村人吴震九与歹徒面对面交涉,使古樟避免了一次灾难。事后不久,歹徒们又来明月湾要钱,勾结太湖强盗,把明月湾的儿童黄林法绑架到了浙江,36天后村民们凑齐了120石大米,从强盗手中赎回了孩子。被绑架的儿童黄林法至今健在,仍生活在明月湾。

    曾经的剑拔弩张,曾经的硝烟戾气,在几十年湖风吹送中早已烟消云散。然而一个个明湾人护树保树的故事,在今天听来还是让人惊心动魄。

    如果要形容明月湾,那似乎用得着这四个字——深藏不露。依山傍湖,三面群山环绕,村内有两条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两街之间有多条横巷,纵横交叉,井然有序,俗称棋盘街。和很多古村不同,明月湾街面均用花岗岩条石铺设,街面下是沟渠,山水流下,就都经由街面下的渠沟汇入太湖,所以在当地有一句民谚:“明湾石板街,雨后穿绣鞋”。

    街道两旁多为明清建筑,高低错落,斑驳苍古。房前屋后,栽植四季花果,花果树下,农家散养的草鸡悠闲地觅着食。

    “好像是红烧肉,真香啊!”大戚突然闻到了什么。循着香味,“闯”进了一户农家,果然,老夫妻俩正在灶头上烧饭呢,阿爹烧火,阿婆掌勺,香喷喷的百叶结烧红烧肉,碧油油的菠菜,还有昨天吃剩的咸菜烧小鱼。大戚开玩笑说:“我们出点钱,中午就在你们家搭伙,行吗?”阿婆笑着说:“你想在我家吃么我就是多摆两副碗筷,多加两个菜哇,也用不着出钱,就怕我们粗鱼大肉你吃不惯。”

    明月湾,这个太湖中生活着的千年古村,既没有古老集镇上繁华的商业街巷,也没有城市里精致的亭台楼阁;她土生土长,依然是江南水乡古老的淳朴山村;她能诉说千年奇遇,也能让您领略寻常百姓自己的故事!

    甪里

    在甪里村口,遇到一家子正在把东西装进私家小车,看得出不少都是刚从田间地头拔下的菜,生青碧绿,很是新鲜。他们看了一眼大戚手中的照相机,问是不是报社的?我们回答说是城市商报,他们欣喜地说“是你们的老读者了”。原来他们也不是当地人,而是趁着太阳不错,特地开车出来兜风的。

    男主人告诉我,他们一家子都对“很成熟”的景点“不太感冒”,对没开发的,有些甚至还称不上是景点的地方反而情有独钟,甪里古村就是其中之一,其原因就在于两个字——本色。自从发现了太湖边这个幽静悠闲的古村,他们只要一有空,就会到太湖边来呼吸一下清新水润的空气。来得多了,以至于不少村子里的人都认识他们。认识了以后有一个好处,女主人提一提手中的东西说:“能来买最新鲜的菜和最正宗的土鸡。”

    循着一条小河浜,往古村深处走去,看到两位阿婆在河边洗衣服,用棒槌敲几下,再在河边的大石头上搓几搓。洗完衣服后,又拿出身后的筲箕开始淘米。浓白的米汤水一圈一圈泛开来,立刻引得一群小鱼前来觅食。

    和两位阿婆聊了聊,她们介绍说,别看这条小河浜不起眼,其实它是原先江苏和浙江的界河,名叫郑泾港。而我们现在所站的河西岸,原先那已经算是到了浙江湖州的地界了。河上跨着两座桥,一座叫永宁桥,另一座叫孤星桥,也都是明清时所建的古桥,不仅是残损的桥体,就连上面的斑斑青苔仿佛都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

    走到村子深处,看见一个阿婆在晒腊味。一开口,却发现她居然说着一口纯正的上海话。阿婆姓顾,当年插队来到了甪里这个太湖边的小渔村,没想到这一待就是一辈子。阿婆说,原本她也有机会回上海的,可是一来在这边成了家,二来也确实很喜欢这里与世无争的生活,所以就没回去。后来儿子大学毕业以后去了上海工作,并在那里成了家,顾阿婆就更加绝了回上海的念想。现在小孙孙已经上三年级了,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她每个月去一趟上海,每次去就挑一只最大最肥的土鸡杀好,还有平时攒下的鸡蛋,一起带到上海去给小孙孙吃。说到这里,顾阿婆笑得格外开心,拿着刚杀好的鸡说:“咯只鸡七斤八两,大阀?”

    在古村里,鸡都在果树底下吃虫子,鸭则更惬意,一边游太湖一边吃小鱼,所以古村的鸡和鸭,包括蛋,都特别好。“这鸡怎么卖呢?”我们忍不住打听起来。“不卖的,我们都是留着下蛋,自己吃!只有认识的人才卖,不过价钱不低,18元一斤。”这个时候,我们才想起了村口遇到的那一家子所说的“好处”!

    郑泾港一路向南,直通太湖。湖边成片的是桔子树,树上还有很多未采的桔子,点点如火。

    东村

    刚到东村村口,就看见几个阿爹阿婆在村口晒太阳,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其中有一位阿婆,边晒太阳还边腌咸菜。和别人用缸和压石不同,她把切碎的雪里蕻,一点一点塞进一个雪碧瓶,完了再用一根竹棒把雪里蕻插结实。阿婆说自己年纪大了,重东西拿不动了,拿雪碧瓶一样的,而且一瓶一瓶干干净净,吃起来也方便。每年她都要腌好十几瓶,全家都爱吃。我又忍不住问道,能不能卖一瓶给我。阿婆直摇手,说不卖的!大戚笑话我说,看到了吧,好东西想买也买不到!

    在东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一些老宅子的雕刻装饰了,木雕、石雕、砖雕都有。所到之处,凡是梁枋、棹木、门窗、户闼,都能见到精美的木雕;凡是门枕、柱础、磉石、垂带石、御路、门窗框岩子的上槛,都能看到古朴的石雕;凡是门楼、照墙、门楣、墙垣,则多见细致的砖雕。或人物、或山水、或花卉、或禽兽、或鱼虫、或书法,精致独到的技艺中透露着浓浓的人文气息。而不少现存清代的官绅第宅,一些苏式彩画也美轮美奂,主要集中于梁枋和脊檩,或画联珠、或画箭绢、或画荷花、或画寿字。或浅蓝、或浅黄、或浅红,色调柔又不失高雅。少数彩画还做沥粉装金,光彩夺目,富丽堂皇。

    走过一座灰墙高耸的大宅子,宅前牌匾大书——敬修堂。村民给我们介绍,当年《庭院里的女人》和《桔子红了》就是来这里取的景。说起这拍电影,村民说“那是经常有剧组来啊!后山正有一个剧组在拍着呢。”说完还带着我们去了后山。

    沿着石板路上山,说是山,其实就是一个小土包。远远地看过去,果然有很多“长枪短炮”,男女主角正演到动情之处,女主角还抹起了眼泪。感情还是部情感戏啊!一打听,原来是上海电视台的一个栏目,叫迷踪案,类似故事会这样的,需要拍一些情节简单紧凑的小戏。带我们上山的那个村民说,这里经常会有人来拍戏,还有人来拍照片。他还开玩笑:“我发现,导演很多都是大胡子。”

    一回身,古朴的东村尽收眼底,灵动的飞檐,斑驳的粉墙,历史与现实,传奇与生活,仿佛都只有这一转身的距离。

    特别提醒;

    进明月湾古村需要收费,每位50元,其他两个古村不收费。其实每一个古村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在一个古村里哪怕待上一天都嫌太短。古村里每一个老人都有一肚子关于太湖的故事,喝杯碧螺春,吃吃自家制作的蜜饯,再听听关于太湖山水的传奇,生活中的纷扰也会被吹散在湖风之中。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