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巷:林则徐研制戒烟药丸

姑苏晚报 20090712 26版

■潘君明

■潘君明

    书院巷,位于人民路南段西侧,东起人民路,西至府前街与东大街口交会处。书院巷西段原是三多巷,后与书院巷合并。不论是三多巷还是书院巷,都是苏州著名的古巷,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苏州的小巷大都不太长,约200米左右,三多巷与书院巷也是如此,所以就合并了。

    三多巷内轶事多

    三多巷,古称义和坊,为唐宋六十古坊之一,有坊立于西口。宋代后期称杉渎巷。何以有这个巷名?这与吴王夫差大造宫殿有关。杉即杉木,是建房的好材料。吴王夫差征服越国以后,兴高采烈,越国又献上美女西施,夫差更为高兴,要在城内和灵岩山上大造宫殿,好与西施寻欢作乐。而越国盛产杉木,即命越国进贡杉木,为建造宫殿所用。实际上,越国献西施是个美人计,听说夫差大兴土木,在灵岩山上建馆娃宫,就依计行事,大批量的进贡杉木。杉木由水路运输,运至灵岩山脚下,河道为之堵塞,故称“木渎”;运至苏州城内,河道也为之堵塞,故称“杉渎”,即城内第二直河三多巷段,其处原有桥,名“杉渎桥”。历经时代更迭,杉渎之名已不符实,约在民国初期,用“杉渎”之音改称为“三多巷”。“三多”是个吉祥语,意谓多福、多寿、多子孙之意,民众乐意接受。

    三多巷还有一个巷名,即莲花池巷,其处有莲花池,每年盛夏,莲花盛开,吴王夫差与西施常在此处赏莲、采莲。莲花池巷之名由此而来。后来莲池荒废,池边由居民建房,形成小巷,即名莲花池巷、西采莲巷。这在明代王鏊撰的《姑苏志》上即有著录。再后来,在池的东、南、北方面也形成小巷,即名东采莲巷、南采莲巷、北采莲巷。这也可以看出历史的沧桑,城市的发展,街巷的形成。据老年人称,莲花池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填平,而现在,经过街坊改造,巷弄合并,仅有东采莲巷、西采莲巷了。

    书院巷内有书院

    书院巷,唐宋时名南宫坊,也是唐宋六十古坊之一,有坊立于巷口。因地近南园,又称南园巷。书院巷内有个鹤山书院,为宋时魏了翁所创。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四川蒲江)人。他从小聪明颖慧,读书认真,十五岁即写出《韩愈论》,抑扬顿挫,有学者风。宋庆元五年考中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在四川为官十七年,因有政绩,入进兵部郎中,累官至权工部侍郎。后因与史弥远不合,被劾降三级。绍定四年复职,后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又任遂宁、潭州知府,终于资政殿大学士致仕。他辞官时,因他曾都督江淮,好比唐代的严武,理宗皇帝就当面赐给他唐人严武诗的条幅,还赐平江(今苏州)的宅第一处。魏了翁想开办书院,因自号鹤山,请皇帝书写了“鹤山书院”的匾额。他退居平江后,将房屋拓建整修,设有高节堂、事心堂、靖共堂、读易亭等。就在他的宅第内开办“鹤山书院”,招收门徒,传道授业,文人学子争去求教,称他为“鹤山先生”。魏了翁推崇朱熹,又强调“正心、养心”,近乎陆九渊。他的著作极为丰富,主要有《周易要义》、《尚书要义》、《毛诗要义》等。他于嘉熙元年卒,赠太师、谥文靖。有宋一代,苏州开办的书院很多,“鹤山书院”是较为著名的一处,书院巷之名也由此而来。

    巡抚衙门多清官

    明代永乐年间,将鹤山书院改建为巡抚衙门,气势宏伟,十分壮观,有大门、仪门、后堂、后楼等,门前置一对青石雕狮,很是威严,为苏州最大的行政官署。明清两代,海瑞、林则徐、汤斌、梁章钜、宋荦、陶澍等许多著名官员,都在巡抚衙门内办公,现略举几位:

    “豆腐汤”汤斌

    汤斌,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瞧州(今河南瞧县)人。他在顺治九年(1625)考中进士,授国史院检讨,出为潼关道副史、浙江乡试正考官、《明史》总裁官等职。康熙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员,因他办事有方,注重实干,由皇帝亲自点他任江宁巡抚。江宁巡抚官署设在苏州,他便到苏州上任。在上任之前,在关帝神像前立下誓言:“断绝交游,不畏强御,受贿徇情,神明殛之”,表示了要当清官的决心。汤斌一到苏州,就着手整顿吏治,推举清廉,惩治贪官。松江有个官员廉洁奉公,他就荐于朝廷,由皇帝召见,升职录用。吴江有个官员贪敛钱财,汤斌严加训斥,叫他用清水洗刷公堂,除去“污垢”,将书房“明志堂”改为“明耻堂”,以戒今后。同时,令诸州县建立社学,讲《孝经》、读《小学》,教化民众。上方山有五通神祠,敬祀邪神,数百年来香火不绝,迷信盛行,每逢庙会,从石湖边到上方山上,焚香点烛,烟雾缭绕,犹如乌云遮天。民谚有上方山为“肉山”,石湖为“酒海”。少妇有病,说是“五通神”要娶媳妇,巫婆神汉借机骗取钱财。汤斌为消除这一陋习,亲自到上方山上,用铁链一头绕住自己的头颈,一头缚住神像的头颈,将神像拉倒在地,木制的点火焚毁,泥塑的丢入石湖,并将巫婆神汉带回衙门惩处,受到百姓的称赞。从此,上方山的迷信活动销声匿迹。这在《清史稿·汤斌传》上有记载。此后,上方山迷信活动虽又死灰复燃,但后任的官员仿照汤斌之法,予以取缔,所以,上方山的迷信活动一直未能兴起来。

    汤斌身为巡抚,也是朝廷大员,有条件吃好穿好。但他自奉俭约,生活十分朴素;夫人和儿子,也是穿布衣、吃素菜。他儿子受不了这份清苦,叫母亲去买了一只鸡回来,汤斌发现后立即训斥儿子,并将儿子赶回老家农村。汤斌每天素食,用豆腐作羹,所以,民间有“豆腐汤”之谚。他离任回家,没有大包小包,一身轻松,仅有几箱旧书而已。

    “林十八”林则徐

    林则徐,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少时聪明机警,读书用功,有异才。清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授编修,出为杭嘉湖道,修海塘,兴水利,为百姓办事。不久,升为江苏按察使、江苏巡抚。林则徐在虎门禁烟是极为著名的,写入了史册,然而,林则徐禁烟却是从苏州开始的。苏州原是富庶之地,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但林则徐发现,苏州百姓并不富庶,靠赈济过日者也不在少数。道光二十年(1832),苏州发生严重水灾,他设立“担粥法”,施于受灾者,并劝说士绅施米赈济灾民,自己还带头捐俸。为防止再次受灾,他兴修水利,筑白茆塘、溇河,还修建了海塘。林则徐也发现,苏州有不少人吸食鸦片,更有官府与奸商勾结,贩卖鸦片。据估计,苏州吸鸦片的有数万人。所以,林则徐向朝廷上了一个奏折,他说:苏州之南濠……近来各种货物销路皆疲。凡二三十年以前,某货物约有万金交易者,今只剩得半之数,问其一半售于何货物,则一言以蔽之曰:鸦片而已矣。为拯救百姓,严禁吸毒,林则徐在苏州开始禁烟,并建议在全国开展禁烟运动。他从南濠街入手,一方面严惩开烟馆的老板,一方面打击鸦片贩子,包括贪官污吏、地痞、流氓,以及奸商等,凡与鸦片有关者,一个也不放过。与此同时,他与老中医研究戒烟方,用十八种中草药合成方子,做成药丸,用以戒烟,效果十分明显。因而,民间誉之为“林十八”。后来,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大力进行禁烟,因他禁烟有方,朝廷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虎门禁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林则徐在苏州禁烟的功绩,苏州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小公园里竖有“林则徐纪念碑”,在南濠街街坊改造时,也设立了“林则徐禁烟处”,以示纪念。

    “楹联高手”梁章钜

    梁章钜,字闳中,号退庵,又号古瓦研斋。福建福州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在父亲的指导下,九岁就能作诗。清嘉庆七年(1802)考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先后曾任礼部主事、军机章京、湖北荆州知府。道光四年(1824)任江苏按察使。他在江苏为官八年多,曾四次代理巡抚,在职期间,为苏州多次兴修水利,防止水灾。道光十一年江淮发大水,泛滥成灾,难民纷纷渡江南下,数以万计,景象十分凄惨。他除了自己捐出俸禄外,动员苏州百姓赈灾捐物,安排难民宿食,得到百姓的称赞。

    梁章钜热爱传统文化,关心古代建筑。沧浪亭是一座著名园林,建于宋代,是苏州古典园林之一。梁章钜发现沧浪亭年久失修,房屋破旧不堪,杂草丛生,即拨出专款进行整修,花了六个月时间,“整还旧观”,使沧浪亭恢复生机。沧浪亭以亭名园,园亭同名。沧浪亭建于假山之上,石柱石凳,古朴典雅。但亭的石柱上并无联语,有失雅意。梁章钜喜做楹联,是个楹联大家,他想:亭主苏舜钦是个诗人,他的好友欧阳修也是个诗人,曾赠诗给苏舜钦,于是就在两人的诗句里寻找佳句,终于在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中寻得“清风明月本无价”,在苏舜钦《过苏州》一诗中摘得“近水远山皆有情”的诗句,合成一副对联,命人镌刻于亭的石柱上,使沧浪亭更为增色。联语虽是两人的诗句,但对仗十分工整,也符合沧浪亭的实际环境,真是一副妙联,这在中国对联史上也是一段佳话。为不使沧浪亭的文化资料散失,重新编辑了《沧浪亭志》,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还他重修了古代名贤苏舜钦、韩世忠及宋荦的祠堂。他发现可园荒芜将废,又拨出专款,进行整修,并重建四面厅一座,取名“挹清堂”,以示堂前池水清泓之胜。还将可园划入正谊书院使用,使学子有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梁章钜随处搜集楹联,编著有《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等多本著作,为楹联事业作出了贡献。

    巡抚衙门风云变

    自明代永乐年间设立巡抚衙门以来,及至有清一代,凡巡抚官员都在此处办公,直到清末最后一任江苏巡抚程德全为止。程德全,字纯如,号雪楼,四川云阳人。其父以教书为业。他用功读书,于光绪十六年(1890)进入国子监肄业。后随军东征,有劳绩而任知县,从此踏上了军政之路,后任黑龙江营务处总理,俄军入侵时他出面交涉“议和”,不怕俄军的威胁、要挟,几次以死相抗,从而声闻朝野,擢升为直隶州知州,不久,又升道员,兼齐齐哈尔副都统,后署黑龙江将军。宣统元年(1909)调任江苏巡抚,即在巡抚衙门内办公。其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摇摇欲坠。国民革命风起云涌,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张謇赶到苏州,要程德全认清形势,参与政改,并代程德全草似了奏拆,向朝廷提出“宪政”要求,要皇帝下罪己诏。不久,上海宣布独立,苏州士绅为保全自己,恳请程德全也宣布独立,借以保护苏州。程德全迫于形势,也装出了革命的样子,即在巡抚衙门宣布成立军政府,并接受都督印绶。他还装模作样,在衙门口用长竹竿挑下了几爿檐瓦,跌得粉碎,以示革命必须破坏,这也算是革命了。从此,威严显赫的巡抚衙门,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民国初期,在此设立吴县公安局。抗日战争时,苏州沦陷,此处成为伪军军长徐朴成、师长龚国梁的巢穴,军队的进驻,军货的堆积,房屋建筑遭到严重破坏。解放时,此处大门敞开,无人管理,门窗破旧,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景象。闲人也可随便进出,时有逃荒者在此群聚宿夜。解放以后,在此设立康复医院,后又成立护士学校、卫生学校,房屋得到利用。并大兴土木,整修房屋,修复旧观。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为维护古典建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使用单位随即迁出,此处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管理。

    绘画大家吴作人

    原书院巷18号为当代著名画家吴作人的故居。吴作人(1908─1997),笔名作人,祖籍安徽泾县。他生于苏州,在苏州居住达二十余年。吴作人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绘画。1927年秋,进入上海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拜徐悲鸿为师,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徐悲鸿工作室学习。 1930年春,赴法国巴黎和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油画,深刻领悟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造型艺术真谛。在此期间,他的思想大为开阔,艺术长足进步,在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桂冠生的最高荣誉。归国后,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着力于油画创作,并赴抗战前线,一方面作抗战写生,一方面作抗日宣传。并在重庆举办《战地写生画展》,展出作品二十多幅。

    进入四十年代,他的主要精力从事中国水墨画创作。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他怀着对艺术的追求,决定到边陲去旅行写生,自重庆、成都、敦煌莫高窟,直至玉门、青藏高原,和少数民族兄弟生活在一起,大西北的民俗风情,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用酣畅淋漓的笔墨,写下了《彝族妇女》、《嫠牛群》、《祭青海》、《牧场之雪》、《藏族少女》等杰作,并在成都举办了首届个人画展,展出作品一百余幅。那一幅幅雄奇壮美的风景画,显示了画家的造型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艺术家和观众无不刮目相看,叹为观止。

    新中国成立以后,吴作人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院长,并赴印度、缅甸、意大利等进行友好访问。七十年代初期,为国务院国宾馆作画。他以苏州为题材创作的画幅有《太湖》、《苏州沧浪亭》等。吴作人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他对苏州有着深厚的感情。 1989年,他将自己的艺术作品无偿捐赠给苏州。为此,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定慧寺巷建造吴作人艺术馆,永久性地展出他的作品。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