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小桥弄:民国高档别墅区

姑苏晚报 20100228 26版

■何大明

■文/何大明 图/何勇街巷档案

    东小桥弄位于十梓街东段南侧,北起十梓街,南至孔付司巷第十中学大门口,与孔付司巷形成T形。小巷名称多变,有清道桥巷、李王庙巷、东街、小桥巷等。清代,小巷两侧设有织造署的机房。民国时期,这里形成显贵别墅区。 3号系国民党元老吴忠信所建的吴宅花园,现已列入市控制保护建筑。吴宅对面为民国政要罗良鉴所建别墅,人称罗家花园。巷的北端,旧有脍炙人口的赵元章野味店。1983年,小巷铺设沥青路面,长190米,宽6米左右。

    曾是小桥流水处

    清代,东小桥弄一带是城东水网密布区。十梓街东段的南侧,有一条与街平行的小河,名清道河,后称东小桥河。该河长约200米,河上架有一座石板平桥,名东小桥。该桥北出十梓街,南连东小桥弄。桥上石栏可憩,桥畔垂柳掩映。沿河埠拾级而下,浣衣洗纱,笑声欢语,演绎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雅景。清代,官船常泊于此,至东小桥弄的机房,联系织造事宜。清道河与南面的十全街河(带城桥下塘段),一北一南,为进出织造署(址在现在的第十中学)的两条重要水上通道。 1956年,东小桥河填没,架设于河上的东小桥也被拆除。 1963年秋天,笔者考取江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现为第十中学)读书时,尚见低洼的河道遗址上,栽有一片狭长的树木,形成别具一格的“河道林带”景观。

    罗家园子花照眼

    民国时期,西风东进,东小桥弄作为民国政要的高档别墅区,建有不少中西合璧的时髦洋楼。罗家花园就是其中的一座。宅名罗良鉴,为民国政府要员,曾出任蒙、藏委员会主任。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的不少政要都在苏州建起考究的花园别墅。比如,人民路平门桥东西两侧,先后建有钱大钧的钱氏别墅、顾祝同的墨园(这两处住宅均列入控制保护建筑)。罗良鉴也跟风来到苏州,择地在东小桥弄,与吴忠信的吴宅花园为邻,建起了一座花园别墅,俗名罗家花园。

    整座别墅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花园区,北部为住宅区。住宅为钢筋水泥结构的洋楼。进口的地砖上,绘有精美的几何形图案。立面装饰,具有流行的巴洛克欧式风格。南部的花园,苏州古典园林元素完美体现。嶙峋的湖石为岸,围出一泓碧波。池塘东北又分出一湾,形成幽远的意境。湾上架有一座花岗岩拱桥。桥旁建有一座敞轩,轩为水泥结构的欧式风格。一条葡萄藤长廊,蜿蜒于湖石堆叠的假山旁。园内植有红枫、丁香、海棠、桂树等花木,错落有致郁郁葱葱。园主罗良鉴喜欢附庸风雅与文人来往。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吴中名士金松岑。金松岑(1874-1947年),原名懋基,又名天翮、天羽,号壮游、鹤望、天放楼主人。他是近代著名的诗人和学者,曾任江南水利局局长、吴江教育局局长等职。作为上海光华大学教授,他还和章太炎等名流创办著名的“中国国学会”。金松岑博览群书,融古通今,又好游历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著有《孤根集》、《天放楼诗集》等十几部著作。他对园林情有独钟,更喜欢吟咏古树名木。有一次,罗良鉴邀请金松岑来罗家花园做客。游园中,金松岑看到满园花木扶疏,随口吟诵:“罗家园子花照眼,丁香海棠相妩媚。 ”罗良鉴大喜,请金松岑将该诗挥毫于纸,悬挂于中堂。同时,还请人画了一幅《罗园春色》图。一书一画珠联璧合,成为罗家花园的镇园之宝。

    敌伪时期,汪伪师长程万军曾一度占据罗家花园。江苏省财政厅长俞伯鲁也择地而占。解放后,罗家花园归公。花园为江苏师院附中(现第十中学)使用和管理,园内建起了一幢教工宿舍楼。罗家花园的住宅区,为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教职工住宅区。“文革”以后,花园南部改建为第一光学仪器厂,厂内办起了一所技工学校。园景因面目全非,已失去了列为“控制保护建筑”的资格。

    笔者作为一名“老三届”学生,曾在江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现第十中学)就读。那时,罗家花园归学校使用和管理。对于我们这些莘莘学子来说,罗家花园无疑就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往事悠悠,历历在目。中午休息和下午放学后,我们常常来这里游玩。春天,爬上桑树摘桑叶;夏天,用竹竿缠上蛛网粘知了;秋天,兴致勃勃在围墙下捉蟋蟀。在池塘沿岸,还可以寻找洞穴摸出张牙舞爪的螃蜞。拾起砖片往池中一扔“削水片”,砖片便贴在水面上跳跃前行。要想砖片削得远而不沉,还得掌握一定的投掷技巧。我的垂钓本领,也是在罗家花园学会的。

    经典的花园,还是我们学生最喜欢的室外课堂。美术课上,老师指导我们取景写生。生物课上,老师教我们辨认花草和蝴蝶。学校举办文艺演出,班级就来这里排练大合唱。在手风琴的伴奏下,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荡出学子们多少童年梦幻?花园内,还辟出一部分园地为学农基地。在这里,我们栽下执着的希冀,收获丰硕的喜悦。在学校食堂里吃到自己栽种的蔬菜,觉得格外可口。罗家花园不但是我们游玩的乐园,获得知识的“学园”,还是一座培养我们成长的“庄园”。

    蒋介石出资造吴宅

    东小桥弄3号,还有一座保存至今的民国显贵别墅,名吴宅花园。该宅现已列为市控制保护建筑(标牌 171号)。园主吴忠信(1884-1959年),安徽合肥人,国民党元老。他历任安徽、贵州、新疆等省的省长,在国民党军队内也担任过要职。解放前夕,吴忠信离开大陆去台湾,曾经担任蒋介石的总统府秘书长,1959年去世。民国十年(1921年)冬,吴忠信任桂林卫戌司令。不久,他辞去军队职务,因病到苏州休养。和吴忠信有私交的蒋介石得知后,慷慨出资为吴忠信建造宅园。别墅建成后,吴忠信全家迁入居住。民国十六年(1937年),吴忠信受蒋介石委托,接蒋氏离婚的二夫人姚冶诚、蒋氏次子蒋纬国离沪来苏州。姚冶诚和蒋纬国曾一度居住于吴宅花园。

    吴宅花园占地约1.1公顷(16.5亩),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宅园大门朝东,斜对罗家花园。主楼为西式别墅一幢,具有巴洛克的欧式风情。在布局上,该宅南向三间两层楼,北出东西厢房,平面呈凹字形。另有附属的平房多间。南面为花园部分。湖石假山婀娜多姿,与主楼相对。西南角凿有一泓碧波,池中植莲。池岸边点缀一座小亭。园内绿树成荫,植有银杏、白皮松、桂树、黄杨、玉兰、含笑等多种名贵花木。其中的一株桂花,已有百余年树龄,已列入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解放后,吴宅花园归公,先后由苏州地区专员公署公安处、市宗教事务局、市归侨联合会、市安全局等机关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吴宅花园还和电影结缘,有一段知者不多的拍摄趣闻。 196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早春二月》。该片根据“左联”作家柔石中篇小说《二月》改编。在反映知识分子题材方面,该片填补了一个空白。其塑造的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在新中国的十七年电影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导演谢铁骊带领摄制组来到苏州,选取合适的外景。经过多方寻觅,他们选中了幽雅而不受游人干扰的吴宅花园。影片中的主角肖涧秋,由著名电影演员孙道临扮演。主人公两次解闷弹钢琴的镜头,就在吴宅花园内拍摄。所使用的钢琴,向附近的江苏师院附中(现第十中学)借用。然而,这部被称为“异数”的电影,上映不久就遭到从上至下的严厉批评。“文革”期间,更被列为“反党大毒草”而打入冷宫。 1983年,在葡萄牙举行的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上,《早春二月》获得评委奖。

    如今,保存完好的吴宅花园仍归单位使用。入口的立面粉墙黛瓦,显出中式庭院的肌理元素。门口的树木和花坛,更给人闹中取静的幽雅之感。粉墙上,嵌有间隔有序的花窗。正中两扇对开的大门上,挂有“控制保护建筑”的蓝牌。园幽景藏,吴宅花园依然保留了原有的风貌。

    独有野味赵元章

    在苏州传统美食中,熟肉卤菜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乾隆《吴县志》记载,早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随着酒楼菜馆的发展,苏州已开设专门的熟肉卤菜店。到了明清时期,卤菜店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苏州的熟肉卤菜体系,可分为两大帮系。一个是以“陆稿荐”为代表的卤制品本帮,以制卖酱鸭、酱肉和熏鱼为主,人称熟肉店。另一个是卤制野味品外帮,有以“马咏斋”为代表的常熟帮,制卖酱鸡、油鸡、野鸟等禽类为主;以“协盛兴”、“桃源斋”为代表的无锡帮,除了制卖野味外,还制卖素鸡、素火腿、豆腐干等豆制品卤菜。此外,还有一种由回民经营的伊斯兰卤菜店,专卖牛肉、油鸡、烤鸭等。

    旧时,苏州城内的野味店不少,街头桥畔还有不少小摊,但有牌号可考的不多。清顾震涛《吴门表隐·附集》中,记载了一处“野味场野鸭,可惜已不能考其故址。 ”其实在民国年间,苏州古城内还有一家远近闻名的野味店,被誉为卤菜行业的“三国演义”。民国十二年(1923年),朱枫隐在《饕餮家言》中记述:“苏州从前有‘陆蹄赵鸭方羊肉’之称”。“陆蹄,指陆稿荐之酱蹄;方羊肉,谓方阿宝的羊肉;赵鸭,即赵元章的野鸭。另有一家开在南仓桥的赵允章野鸭店,则比较逊色”。

    赵元章野味店,开设在城东严衙前东小桥弄北首(址在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斜对面)。沿街的店门口柜台上,置一口大而扁的玻璃橱,橱内陈列着众多色香味俱佳的野味。其野味品种主要有:浅褐色的野鸭野鸡和麻雀(俗称“三鸟”),琥珀色的熏蛋、黄褐色的熏鱼、乳白色的糟蛋,以及野兔等。柜台上方还悬挂了几件样品。如此弹眼落睛,吸引了不少行人驻足观赏。到了时令季节,还有鲜活货供应。店门口放一只面盆或浴盆,里面放着一种不见头尾的海鱼肉,俗称“扎夹”(谐音)。这种海鱼肉出奇肥嫩,像猪肉一样有脂肪层和瘦肉层,布满了黄澄澄的鱼油。

    俗话说得好:“家禽不如野鸟鲜。 ”野禽之所以味好,与它们的野外习性有关。它们自由自在,常年飞翔在广阔的天空中,自己寻觅小鱼小虾小虫等生态活食。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圈养的家禽根本不具备的。现在一些被喂以激素饲料的家禽,味道更是等而下之。古人对野味的营养价值和制作方法,颇有研究。袁枚《随园食单》称:“薛生白(薛雪,吴门名医)常劝人勿食人间豢养之物,以野禽味鲜,且易消化。 ”袁枚还在《随园食单》中记录了野味的两款加工制作方法。其一为“野鸭切厚片,秋油郁过,用两片雪梨夹住,炮炊之”;其二是“黄雀用苏州糟加蜜酒煨烂,下作料与煨麻雀相同。苏州沈观察煨黄雀,并骨如泥,不知作何制法”。

    赵元章野味店的当家品牌和镇店之宝,是卤制野鸭。与众不同的是,该店采购的野鸭,选用正宗的太湖野鸭。太湖水面广阔,芦苇丛生,鱼虾等水产品格外丰富,野鸭南来,常聚集并栖息于此。因为整天饱食无忧,故个个长得硕大。当时,野鸭尚未列入受保护的野生动物,故当地有人以此为生,专门打野鸭卖给赵元章野味店。因此,收购来的野鸭体中,都嵌有气枪子弹。曾经有一名新出道的年轻猎户,为了凑足数量多卖钱,就想出一个歪点子:将几只外形和颜色与野鸭类似的家鸭,故意用气枪子弹击中,混杂在野鸭中出售。谁知,被火眼金睛的赵老板一眼识破。从此,这个猎户被封杀,再也没能成为赵元章的供应商。因为猎户用集束铁砂装在土枪内做子弹,很难完全取出,因此,如果有残存铁砂滞留于野鸭体内,会给顾客的身体带来不良影响。

    对于采购的野麻雀,赵元章要求更高:不但不准用土枪,也不准用气枪射击。那该如何捕捉麻雀?人们自有办法。每年冬季农闲时节,郊外村民就持网捕麻雀。晚上,麻雀们喜欢躲在竹园内过夜,这给捕猎的人们提供了机会。人们在园内张网捕雀。一般六人一组,四人站在竹园一边持竿张网;另外两人从竹园的另一端,依次拍击竹子,将惊醒的麻雀依次赶至雀网的上方。此时,四名持竿者配合默契,迅速收拢网口,一网麻雀就被活活捕捉。此时的麻雀每天有充足的稻谷和小虫食用,特别肥壮。

    赵元章烹制野味卤鸭,自有一套家传秘方。其中之一,烧制时在野鸭肚内塞入加有砂仁末、秕谷粉、胡葱和其它作料焖烧。胡葱的香味透入野鸭,野鸭的鲜味又透入胡葱。鸭香葱鲜,两者相得益彰。傍晚时分,从赵元章野味店飘出的卤鸭香味,弥漫在东小桥河上空。人们走近望星桥或迎枫桥,老远就闻得到。后来,天和祥和稻香村两家老店也仿制卤味野鸭,打出“本湖野鸭”之名。

    此后,在东小桥赵元章野味店附近,又开出一家陶元章野味店。赵老板与陶老板关系密切,故允许他打擦边球,使用“陶元章”店号。当然,两家野味店的经营品种也作了调整。赵元章以经营野鸭为主的大野味,同时兼营少数小野味。陶元章则专门经营各类小野味,如卤制麻雀、黄雀和野鸽等。发挥各自特长,这两家“元章”所产的各类野味,煮得酥,香味浓,夸张一点说,香飘半个苏州城。因此,外地来苏游客都慕名前往购买,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美食礼品。记得幼时,笔者经常受大人差遣,到这两家野味店购买“野鸭屑”,就是砧板上不成形的野味碎块。用荷叶包回家,大人们用来下酒;馋涎欲滴的孩子们在边上也能知味。 1956年公私合营后,这两家野味店并入老三珍熟肉店。野味也因为货源短缺而不再供应。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