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的艰难守望

姑苏晚报 20100603 02版

■沈红娣、李婷

记者 沈红娣 李婷 摄影 张健

    编者按

    桃花坞地区的文化遗产俯拾皆是,这里是吴门画派的发祥地,不仅走出了“南桃北柳”的桃花坞木刻年画,“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也在此被街坊口口相传演绎了一段段风流韵事,至今1.47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片区内仍赫然有1处省级文保单位,9处市级文保单位,18处市控保建筑。只是由于历史遗留原因,桃花坞地区地势低洼、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环境面貌相对落后。这与吴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历史渊源很不相称,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很不相称,与居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很不相称。如何串起散落在这里的颗颗文化遗珠,把湮没在陋室旧巷里的文化资源变成提升城市影响力、促进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本?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在新起点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三区三城”建设,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了虎丘地区综合整治、石湖景区改造及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等一系列重点项目,为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提供有效杠杆。如今,改善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环境面貌,将其打造成为吴文化的重要窗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区、古城旅游的新亮点,加快提升古城西北部的整体形象、功能品位和文化价值,正在被提上议程,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攻坚战即将打响。本报从今天起刊发关注桃花坞的系列报道。

    被23家房客蚕食飘摇中古建筑的“呻吟”

    准提庵,新光里7号的院墙上,一块陈旧的古碑上清晰地记载着这样一行字: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立碑时间为“一九七八年十月”。

    来自云南的白帆在苏州工作了两年,喜欢旅游,拿着地图,两年时间白帆跑遍了苏州的园林,昨天,他一路找到了“准提庵”,准提庵古宅的飞檐翘角、斑驳陆离的墙壁与瓦片深深地吸引住了小伙子的目光,站在门外拿出相机不停地拍摄。“地图上有这个景点的记载,而且跟唐伯虎有关,特别想看看。 ”提了提双肩包,阳光男孩露出了笑脸。“这样的游客每天都会有好几拨! ”新光里7号的严玉英在这个老宅里一住就是30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全国各地的都有,老外也不少。 ”严玉英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吸引了那么多川流不息的游客,每次她都热情地邀请人家进来看看,在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嘴里,她也知道了自己所居住的这片土地的历史,“据说是当年唐伯虎母亲住过的庵堂。 ”严阿姨一边说着一边拉着记者看遗存的古迹。81岁的谢水生是院子里住得最久的,老伴孙彩林说他们当年搬进来住的时候,楼上都是一格一格存放用来供奉的泥塑雕像的,到现在这样的格局都保存着。“最后一进的院子里当年还有一块唐伯虎亲笔写的碑”,严阿姨又领着记者往后院走,一处荒芜的院子里,残败的木门被上了锁,居民许阿姨说,这是当年唐伯虎母亲供奉佛像的地方,建筑被白蚁蛀空倒塌了,怕危险有关部门就上了锁,隔着门隙望进去,杂草丛生间残垣断壁横卧其间,那块石碑更早不知了去向,让人平添几许凄凉。

    严阿姨和邻居们住的地方是准提庵的最后一部分,两进的建筑里住了大大小小23户人家。巍峨的照壁前搭了一间浴室,几个墙角处更这一块那一块漫延出了不少简易新搭建筑,院子里用来晾晒的绳线密密麻麻,而过道里,二十几只电表满满地挂在墙上,“我也担心的,这里全是木结构的建筑,平常烧饭洗漱都在里面,烟熏火燎对古建筑肯定破坏很严重,而万一起火烧起来更是不得了。 ”严阿姨说,特别是孩子在周围放鞭炮时,她每次都要特别嘱咐一声,千万要小心。

    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又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桃花坞木刻年画”和“吴门画派”的发祥地,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名人故居。其中泰伯庙是奉祀吴地始祖泰伯的祠庙,五峰园为省级文保单位,唐寅故居、唐寅祠(准提庵)等9处为市级文保单位;另有控保建筑18处,还有一大批清代和民国建筑。

    虽然近几年来政府对这一地段的建筑作了解危性的修缮,排除了一些险情,但是这些古建筑和民国建筑除个别之外,基本上都处于超负荷使用的状态。在高密度的居住环境中,居民乱搭乱建破坏了原有的建筑风格,特别是一些外来人员居住户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损坏古建筑构件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生活设施落后,在砖木结构狭小的公用部位电线乱拉,安放了多只煤气罐,又无任何安全措施,消防隐患十分严重。

    “唐寅文化是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的灵魂,而准提庵以及唐寅故居等都是还原唐寅主题‘点睛之笔’”。过去的二十年间,文化人士徐刚毅曾不止一次来过这里,然而每次都是黯然神伤——不知道这样的一块瑰宝何时能重见天日,毕竟连片的古建筑如果改造,无论是人力、物力都将是一个“大手笔”。

    18级楼梯愁煞八旬老夫妇

    阊门下塘街10号,陆肯堂、陆润广羊状元府,沿着深深的备弄走进老宅第五进,79岁的周明宝阿婆已经在二楼西端住了整整51年。从一楼的公用灶间爬18级木楼梯才能到老人的家门口。

    2010年2月10日下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召集相关部门调研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实地考察北码头、泰伯庙、五峰园、陆状元府等地。并提出要按照“整治环境、改善民生、传承文化、发展旅游”的基本指导思想,把该片区打造成为吴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文化苏州”的重要展示窗口、苏州旅游发展的新亮点。“那天下午3、4点钟了吧。蒋书记他们来到这儿,他还上楼来看了看我的家。 ”周明宝对蒋书记说的心里话,她一直记得:“我快80岁了,老伴儿81啦。人住在楼上,烧饭吃饭都在楼下,为一点点小事就要爬上爬下,实在是跑不动了。 ”想到自己半个世纪的生活都在这老宅里度过,可是老宅的生活条件、设施几乎没有变化,老人流泪了。没有卫生设备,苏州城里其他区域已经不多见的马桶,仍然是这里的生活必需品;没有洗浴设施,洗澡时还得大脚桶小脚桶地搬进搬出。

    周明宝全家六口人,居住面积不过40余平方米。“最多的时候,我们楼上就住了五家人家。现在孩子们都成家立业搬出去了,就剩我们几个老人病的病、弱的弱,留在这儿。 ”周明宝的老伴盛根生患小脑萎缩,行动不便,18级木楼梯也越来越成为老人出门的“拦路虎”。碰到老伴儿身体不好的时候,周阿婆照料病人时要进进出出,爬了几十年的这段楼梯真觉得越来越高了。

    周明宝所在的西街居委会老社区工作者朱苏成,非常了解这一带老房子里的居民的生活状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记得上海的一家媒体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其中就说到,在苏州古城区里的桃花坞一带,竟然还有没通公交车的地方。我们西街真是几十年没有一点点变化呀。大部分老房子都在超负荷运转。备弄里的泥地高低不平,雨天时简直无法行走,这问题是最近几年才解决的,可是生活污水的排放,一直是个难题。 ”最让他担心的是,家用电器增多,木结构的老宅,一旦电路负荷过大,或电线老化、受潮之类的问题出现,就会引发相当严重的后果。

    得知桃花坞地区就要进行环境整治,周明宝充满了希望:“我没有什么要求,就是想住到一楼去,如果能离医院近一点,那就更好了……”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