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味”飞来宅“定居潘儒巷

姑苏晚报 20090301 26版

■何大明

潘儒巷位于苏州古城临顿路北段东侧,西起临顿路,东越园林路至平江路。小巷长413米,宽3.40米左右。该巷名称多变,宋时章氏居此建章家桥,巷名章家桥巷。元末,张士诚之婿潘元绍居此,易名潘氏巷。明代潘时用居此,改称潘时用巷,后讹为今名。巷内古建筑众多。 31号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王氏惇裕义庄。69号原为永灵庵。77号原为惇裕堂王宅。79号和81号为吴钟骏故居。民国时期归伤科医生闵采臣。该宅现已列入市控制保护建筑。古巷东段的支巷石家角4号,为丰备义仓旧址,也系市控制保护建筑。

    丰备义仓济荒年

    丰备义仓原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江苏巡抚林则徐所建。同治三年(1864年)吴中名士冯桂芬、潘遵祁为继承林则徐遗愿重建。该仓是清末官方储存谷物的粮仓,其名取“丰收备荒”之义,用于荒年开仓济贫救灾。义仓原有上、中、下三院,共有砖木结构平房300余间,颇具规模。它和仓街的豫顺、青邱等粮仓遥相呼应。解放前,丰备义仓为吴县政府粮仓。解放后改为市人民革命大学校舍、市兵役局宿舍及练兵场。 1964年改为长风机械总厂家属宿舍。 1981年将沿河两座大院拆除,包括晒谷场在内,改建为拙政园停车场。今丰备义仓仍保留旧式平房多间,作为居民住宅。古井两眼仍存。这座粮仓是研究清末苏州地方粮食收成和储备,以及仓库建筑结构的重要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状元才子话吴宅

    潘儒巷东段,有一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老宅。道光年间,宅为状元吴钟骏所居,名吴钟骏状元宅。吴钟骏(1799-1853年),字吹声,号菘甫,清代苏州府吴县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吴钟骏,以“少年才子”闻名吴中。年仅十三岁,他已遍读四书五经,精通《国语》、《国策》、《史记》、《汉书》、《楚辞》等。据同治《苏州府志》记载,不少拗口的文章,他竟能“背诵不遗一字”。后来,他就读于父亲执教的苏州正谊书院,学识更为卓著。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以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历官礼部左右侍郎。吴钟骏精于理财,又敢于直谏。咸丰皇帝即位后,下诏广开言路以求治国良策。吴钟骏毅然上疏陈奏,提出了整顿吏治的治本办法。其建议为咸丰帝“嘉纳”。他曾多次主典乡试和提督学政,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咸丰三年(1853年),吴钟骏病逝,其墓归葬于尧峰山西麓的画船浜。

    吴宅坐北朝南,共两路五进。东路门厅有双翻轩。第二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2.4米。楼厅前有砖雕门楼,额“毓秀口臻”。 1924年,吴家后人将房产卖给著名伤科医生闵采臣,称为闵宅。解放后为公管房屋。1958年改为吴县丝织厂厂房。宅内假山迁至动物园。一方《唐三藏圣教序》、两方《苏东坡赤壁赋》碑刻送苏州博物馆收藏。吴宅现为民居,列入控保建筑。

    怀裕义庄品吴门

    潘儒巷内旧有王氏故居(77号),现已不存。保存至今的王氏惇裕义庄(31号),已列入市文保单位。故居和义庄皆为明代宰相王鏊后人所建,宅主传为王笑山。义庄作为住宅的一个特殊部分,设有义田作为家族公产,用以周济族人和附近贫民。王氏惇裕义庄又名王家祠堂。分为东西两路四进,依次为门厅、享堂、大厅和堂楼。享堂面阔三间11.45米,进深11.5米,梁架扁作。砖雕门楼上,原有乾隆年款,可为始建年代佐证。清同治年重修。1937年抗战爆发,国民党十九路军驻扎于此。 1954年以来,为潘儒小学使用。

    如今,义庄已成为苏州民俗博物馆的一个展区,辟为“吴门人家”美食文化展示厅。吴门人家系苏州民俗学会饮食文化研究会所创,秘书长沙佩智总经理主事。餐厅以弘扬苏帮菜肴为宗旨,致力于挖掘吴地餐饮文化内涵。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亲临品尝后,欣然题词:“天珍海味”。

    享堂现在辟为“旧味厅”,额“丰庖厨”横匾。内壁上嵌一幅大理石石刻美食图。此图取材于《吕氏春秋》中“伊尹鼎俎”典故。栩栩如生的画面上,伊尹敬奉美食于宫廷。鼎内的鲜汤热气氤氲而上。源远流长的《老子》名言“风味之本,水最为始”,堪称脍炙人口的美食经典。享堂北面贴墙而砌的砖雕门楼,美轮美奂。门楼题额“敦睦成风”。门楼上镌刻的四爪蟒(龙),是宰相王鏊家族才能使用的特殊标记。可惜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四爪蟒也难逃被毁的厄运。第三进大厅起名“玉壶厅”,额“春满玉壶”横匾。厅内餐桌均为红木雕花圆桌,最大的可供十八人围坐聚餐。亲友相聚,老人做寿,新人婚礼庆典,都可以使人开怀畅饮。

    第四进堂楼美轮美奂,堪称雕花楼。底层六间包厢用落地玻璃间隔,分别以苏州古城六城门命名:盘门、胥门、阊门、葑门、娄门、齐门。在此聚餐,发思古之幽情。堂楼二层,为贝聿铭题写的“天珍海味”厅。这座招待贵宾的堂楼,气势恢宏,古色古香。楼内布置一堂明式红木家具。吴门人家东侧备弄,布置为一条吴地美食文化长廊。图文并茂,介绍古代美食家和当代烹饪大师。如:烹饪之祖彭祖。烹饪之圣伊尹等。此外,还有现代烹饪大师吴涌根、史俊生等。同时,还介绍了姑苏一年四季丰富多彩的时令美食习俗。王氏惇裕义庄,是一座可以大饱口福的美食文化展览馆。

    易地保护“飞来宅”

    东北街上,原来有两座老宅,名张氏义庄和亲仁堂,已列为市控制保护建筑。老宅最初为吴姓大户所有。清光绪五年(1879年),苏州富商张履谦购得吴宅后改建为张宅,后又增辟张氏义庄和祠堂。亲仁堂为义庄的一部分。1932年,十九路军六十师驻扎于此。作为后勤军医处。解放后,亲仁堂被划入平江区医院。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张氏建筑群中,除了义庄的西路相对完整,其余建筑已严重损坏。2002年底,为配合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腾出地块,决定将张氏义庄和亲仁堂内的十座单体建筑,以及医院内的一座近代洋楼易地保护。移建的建筑包括彩绘大厅、前楼厅、后楼厅、一支香轩和花篮厅等。

    易地移建的张氏义庄和亲仁堂坐落在潘儒巷东段,坐北朝南,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第一进为门厅,屋顶为歇山式哺鸡脊。第二进为正厅,正厅和两侧厢房围合成一处庭院,生机盎然。屋顶的哺鸡脊正中塑双龙戏珠图和万年青图,为传统的吉祥图案。正厅中间六扇落地长窗,寓意“六六大顺”。

    东路移建的是亲仁堂建筑。一条嵌有书条石的长廊,从南至北贯穿。大小不一的各座厅堂,围出一方精致的庭院。东南端的一座明式大厅,规模恢宏,面积广达225平方米,为苏州著名的“二只半”大厅中的典范。东路的精华,是一座规模颇大的花园。正中为一泓碧波,锦鳞游水,四周围以嶙峋湖石。池中架一座贴水三曲平桥,不设桥栏。池南堆叠一座湖石假山。山石错落,有曲径盘旋入山洞。沿蹬道拾级而上,可至山顶览胜。池的东西两岸,小亭和小轩构成对景。水榭设置悬挑平台,便于临水赏景。

    西路的一条备弄,连接从张氏义庄移建的多座厅堂。始建于清代早期的彩绘大厅,俗称纱帽厅,面积广达272平方米。此厅相传为太平天国时期王府所用。梁架彩绘由于长年被居民煤熏火烤而模糊不清。施工时,文物局请来南京博物馆的专家精心论证,绘制画稿后再定出枫拱大样。然后,延请苏州太湖古建公司的八名大师精心修复。其梁架两端原有十六块雕花棹木,题材取自《三国演义》和《八仙故事》。但移建前仅有三块保存完好。设计人员多方寻觅,才从一个老雕花匠手中找到完整图样。苏州雕花名匠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才恢复了这一杰作。

    移建后的张氏义庄和亲仁堂工程,荣获市文物保护工程优秀奖,成为古建筑整体移建的样板工程。如今,这座原汁原味修复的“飞来宅”,已辟为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