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深小巷 斑驳古迹

苏州日报 20040528 一卷37页

■杨帆、叶辉

艺圃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周围的百姓都这么说。这从环抱艺圃的典型苏州古巷就可见一斑,无论是小巷名称的来历,还是散落在街头巷尾的诸多古迹,这些都成为了艺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周围居民很是骄傲的资本。虽然如今作为开放式园林,艺圃有着游客通达的难题,但地道的苏州古典园林就该是这样曲折寻觅、与普通百姓比邻而居的私家宅第,人少、静谧,隐蔽、含蓄。 

    许林恒住在赛儿巷2号,徐铭贤的家则离得远些,在老阊门附近。在两位老人的带领下,在围绕艺圃的文衙弄、天库前、十间廊屋和宝林寺前4条小巷里,记者“搜索”到了不下10处古迹,古宅、古井、古牌坊、古会馆以及古庙等一应俱全。而在这些古迹中,值得一说的要数赛儿巷8号的古牌坊了。 

    在许林恒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这户大门紧闭的人家门口,顺着指点,记者才发现了掩映在树丛中、被屋檐遮挡着的一个古石牌坊的顶部,上面依稀可见一些石刻文字,居中的一个“圣”字很是清晰。作为这家人家的老邻居,许林恒也不清楚这个古牌坊到底是哪个年代的古迹,只知道这个牌坊是褒奖当年的一个孝女割股煎汤的行为而树立的,但依“圣”字推断,至少是清朝以前的古物。为了一探究竟,大家决定见一见主人。门敲了半天,才有一位老太太应答,也许是白天少人打搅的关系,老太太问了半天才把门打开。跨进大门的时候,许老伯说这也是他第一次走进这户人家,看来主人有着几分深居简出的神秘,很像是个有来历、有故事的人家。热情的老太太得知是报社的记者来打听关于牌坊的事一下子消除了戒心,她告诉记者,这家人家姓陈,她嫁进陈家、已经在这个院子里住了62年了,牌坊在她来的时候就在院子里了,到底是哪个朝代的她也记不太清楚了。后来为了改善住房条件,家里在院子里搭建了浴室、灶间,牌坊被遮挡起来,有一年刮大风,牌坊的一个角还掉到了屋顶上。在牌坊的旁边,一株茂盛的石榴树颇引人注目,老太太说这棵树树龄超过100年,也是个“古董”。 

    在天库前,许林恒和徐铭贤还带着记者参观了一个河南武安会馆旧址、一个旧时火神庙的所在地和一个造型完整的石牌坊,看着墙上依稀的文字,老人们在帮助辨认的同时努力地回想着这些如今已经越发老旧的古迹几十年前的模样,一些走过的老年市民也加入进来提供一鳞半爪的信息。在十间廊屋,徐铭贤告诉记者,按照他收集的资料加上合理的推理,十间廊屋该是过去艺圃的一部分。他说,当年艺圃曾作为苏州绸缎业同业公会的七襄公所,所谓七襄公所是一种面向织工的慈善机构,十间廊屋有着艺圃的一个出口,巷子里的房屋有可能是当年织工们放织机兼居住的“廉租房”。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