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古风话下塘

杨子晚报 20060425 五卷121页

■邱以臣

穿过老阊门城门洞,向左一拐便是那条古色古香的阊门内下塘街了。阊门内下塘街因其临阊门内第一条横河下岸而得名。它西起横街东至河岸街,延绵数百米,整条下塘街呈一街一河格局,街巷两边多为二层楼民居住宅,属民清砖木建筑风格,粉墙黛瓦,民风纯朴,居民稠密,是苏州为数不多的一条古街巷。与阊门内下塘街对应的是阊门外上塘街,上个世纪末因城市改造工程而不复存在,因此阊门内下塘街的修缮与保存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历史上的阊门内下塘街曾是一条非常繁忙的商业街,乾隆《元和县志》提到:“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阊门内下塘犹以手工工艺著名,多为家庭作坊,以自产自销,前店后坊的形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商品除丝帛布麻外,主要手工艺中有骨牌、烟筒、玉器、车木等。因其紧靠阊门外北码头,所以铁匠铺、棕麻店、桐油店等船上用品店居多。北码头汇五泾之源,是旧时苏州重要的物流集散中转地方,正是这一独特的交通地理位置,使得阊门内下塘街与西至枫桥、北至虎丘这一片成了五方杂处,百货聚汇、商贾通贩的重要经贸活动区域。

    繁荣的经济发展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事业的发展,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规律,阊门内下塘街一带逐渐成为富贾商人、平民百姓安家乐业的首选地方,至今保存着的许多极具文物价值的名胜古迹,佐证了这一事实,如清代一门两甲(状元)的陆肯堂、陆润庠故居;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吕神阳福济观(俗称神仙庙),以及崇真宫、五峰园、文山寺、永丰仓船埠等寺观园林,这些散落于阊门内下塘街的古建名胜,名人故居,无不记载着历史的沧桑变迁,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元素与信息,成为今天人们研究挖掘和瞻仰历史的“活化石”。

    阊门内下塘不仅是条商业街、文化街,它还是一条民俗街。其中苏州民俗中每年的阴历四月十四日“扎神仙”最为著名,如今上了年纪的人仍能记得“扎神仙”那日全城百姓倾城而出,小商小贩云集,一条下塘街被挤得水泄不通,给苏州人民带来了多少欢乐,多少期盼。而神仙庙里的沙老爷则是百姓给自己孩子祈求祛病消灾不要出沙子,并为他供奉了不少的祭品与香火。一个充满了民俗民风的下塘街不仅是属于下塘街人的,更是属于苏州人民的。

    抗日战争时期苏州沦陷,阊门内下塘也蒙受了一段屈辱的历史。日本人曾在如今的久福里附近开设过一家铜板厂(日伪时期钱币),为便于交通日本人在阊门内下塘河上建了一座木桥。在阊门内下塘河上有许多桥,百姓们都冠以它很好听的桥名,如水关桥、泰伯庙桥、张光桥、虹桥、崇真宫桥等,惟独日本人造的桥无名无姓,百姓们仅称为“小木桥”,他们以这种蔑视的称谓,表达着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不满和愤恨。

    随着苏州大力发展旅游城市,政府对古街古巷的修缮保护与挖掘力度的加强,继山塘街一期工程竣工,平江街老街开街,又一个浓彩重墨之笔——阊门内下塘历史文化重要节点,泰伯庙重建工程已被提到2006年的议事日程上,令人称奇的是泰伯11l代世孙仍生活在阊门内下塘,其提供的《至德志》记载了泰伯弟仲雍一支3100年吴氏家谱,它不仅完整记录了吴氏家庭的繁衍生息的脉络,更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古城苏州历史的源远流长。祥瑞照古街,风华笼新巷,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阊门内下塘街改造工程的展开,一条旧时的古街古巷一定会洗却污淖,还其小家碧玉的本来面貌,并成为苏州文化与旅游的又一条著名街巷。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