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葫芦庙”重现山塘街

苏州日报 20090708 A第05版

■刘晓平

□本报记者 刘晓平

    古寺修复引来专家支招

    ——虚幻情境与寺庙禅意契合相融

    阴雨连绵的山塘街边,修复后的普福禅寺坐落在青山、绿水桥边,古朴又不乏灵动。

    这座始建于宋咸淳年间的寺庙,清末因供奉自杭州请来的朱天菩萨,被老百姓俗称为“朱天庙”。寺庙不是很大,1958年“大跃进”期间还遭到毁坏,仅剩“普福禅寺”阳文条石,被移入浜内虎丘村6组某处井台边,但在遗址周边,香火一直很盛。

    配合山塘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改造,2008年,普福禅寺被确定为三期节点保护性修复工程之一。在修复方案的论证阶段,普福禅寺与《红楼梦》中葫芦庙的关系引起很多专家的兴趣。“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 ”曹雪芹写《红楼梦》自称是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开篇第一回提到的葫芦庙,据红学专家秦兆基、朱子南考证,隐指的就是普福禅寺。而在《红楼梦》中,“中元出会”、“虎丘泥人”等生动描述的情节又都与苏州有关,百年古庙修复,能否成为再现苏州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又成为园林、规划、文史等专家关注的焦点。围绕着《红楼梦》中的虚幻情境怎样与寺庙的禅意相契合,专家们纷纷支招,经过反复论证,修复的普福禅寺被定位为小型规模、具有基本功能的寺庙,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46平方米,共五进。

    如今,经过一年多的修建,寺庙不仅恢复了牌坊、山门、大雄宝殿、僧寮等建筑,寺内还重新铺砌了花岗石地坪,沿河道一侧设置走廊,黄墙黛瓦连接起进香区与生活区,既满足了周边居民宗教生活的需要,又成为山塘街上一处亮丽的旅游景点。

    书里搬来12个经典场景

    ——“葫芦庙”再现红楼意韵

    去年4月,普福禅寺重建工程正式开始。一直关注该工程进展的红学专家再一次建议:在寺庙修复中添加一些红学元素,把古典名著融进古庙修复,不仅能增添古庙的内涵,更能提升山塘街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红学专家的建议得到其他专家们一致认可。与红学专家一起,金阊区文联的工作人员经过多方论证,在《红楼梦》原著中整理出了12个红楼场景,其中包括“梦幻寻宝”、“繁华阊门”、“十里长街”、“虎丘工艺”、“姑苏佳人”、“元妃省亲”、“慧娘苏绣”、“宝钗扑蝶”、“海棠春睡”、“红楼戏班”、“元宵书会”、“贡品花露”等。这些场景不仅与山塘有关,其中还涉及到苏州的风土人情。为了再现这些生动场景,有关部门又请来了美术、雕刻名家,以石雕线刻的方式,在大雄宝殿后的长廊内再现红楼意韵与苏州传统文化。

    记者在修缮一新的普福禅寺门口看到,正山门上,一个阴刻的葫芦图案若隐若现,“古街上重建古庙,古庙里再现古典名著,这些元素糅合起的是七里山塘的独特风情”,金阊区委副书记平龙根说。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