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桥巷:古庵盛开五色莲

姑苏晚报 20090503 26版

■何大明

■文/何大明 图/许国新

    在苏州古城内齐门南面,有一条老巷名星桥巷。该巷东临齐门下塘和星桥,西至公管弄,小巷东因桥而名,其名称多变。宋代称为新桥巷,后又称北新桥巷,今称星桥巷。古巷长约80米,宽2米左右,路面铺以六角形水泥道板,置绿化小品。巷内有建于明末的齐门古刹——瑞莲庵(大悲庵),此庵现在已列为市控制保护建筑。

    福星高照福星桥

    星桥巷的东端巷口,与狭窄的齐门下塘紧依,有一条南北向的齐门路——临顿路河。此河系古代第三直河,是小城苏州的一条重要河道,见证了古城水系的兴衰。正对星桥巷东口,河道上架设一座古桥,俗称星桥,此桥原名福星桥,《吴县志》称为新街桥,又称新桥、北新桥。古桥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修,为花岗岩石级拱桥,桥全长9米,宽2.4米,跨度6米。1986年9月,平江区人民政府整治河道后,改建为金山石平桥,跨度2.60米。

    和吴江同里“走三桥”习俗异曲同工,福星桥也有一段民间版本的“走桥”倩史。可惜,有关史料不载,已经被人遗忘。清末民初,星桥巷内瑞莲庵香火旺盛,终日佛事不绝。烧香后走出庙门的香客,不管是顺路或不顺路回家,都要走一走近在咫尺的福星桥,讨一个吉利的口彩,许一个美好的心愿。在桥面上来回走三遍,象征着“福、禄、寿”尽享。如此福星高照,岂有不走之理?约定俗成,此后每逢重大节日,如佛祖和观音生日,元宵、端午、冬至等传统农历节日,人们都要来到福星桥,过一把“走桥瘾”。新郎和新娘办喜事,也把“走福星桥”列入婚礼的经典节目。喜庆的鞭炮声中,喜轿高抬过福桥,新人们谁不梦寐以求?

    如今的福星桥,民间俗称星桥,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朴风貌。河道贴砌花岗岩条石驳岸,围以镂空石栏,桥两侧设有水埠(水码头)。犹如琴键的石阶上,刻有防滑条纹,从细节处体现人文关怀。拾级而下,临河建贴水平台,供临水人家浣洗。偶尔,还能听到棒槌捶衣的“笃笃”声,唤醒沉睡多年的水巷风情。

    改建为条石平桥的福星桥,桥面正中铺以五条并列的花岗岩条石,两侧为斜坡,东坡铺梭子块水泥道板,西坡铺六角形水泥道板。桥的南北两侧,围以金山石桥栏。正中的坐凳栏,可供游人坐下小憩赏景。桥栏和望柱上,镌刻精美的花卉图案,简洁明快。桥的东西两堍,各设置两座抱鼓石,相映成趣。北侧桥栏正面望柱上,镌刻“福星桥”五个楷体。桥栏下沿朝北条石横截面上,镌刻“重建福星桥”五个楷体,桥侧条石缝中,斜伸盘根的老树,更添沧桑之感。河道上,传统的手摇木船上,女的把橹,男的正在用长柄网兜打捞水面上的杂物,他们是城市的河道美容师。巧手打扮,古城的河道才能如此绰约多姿。

    瑞莲古庵成民居

    巷内有齐门古刹瑞莲庵。瑞莲庵又名大悲庵,始建于明代崇祯九年(1636年),至今已有370余年历史。清代道光七年(1827年),画禅寺退院僧如本重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僧修文(镇江人,市佛教协会会长)又重建。僧宏开法师在庵内主持佛事。现在的瑞莲庵,已散为民居,门牌号码为星桥巷13、14、16、18、20、22、22-1号,已列为市控制保护建筑。

    古庵坐北朝南,共四路三进,有大殿、佛堂、卧室、东西厢房等建筑。西路第二进为大殿,系庵内主要保护建筑物,清代大学士潘世恩记勒石。古庵北部为后花园,凿有荷花池,池沿叠湖石为岸,池中架设九曲桥。园内花木扶疏,植有香樟、丹桂、黄杨等。荷花厅、观荷亭、船厅等建筑错落其间。解放初,瑞莲庵逐渐荒圮,园内种起菜蔬。1950年,庵内多尊佛像和九个佛台迁入西园。公私合营前,庵内办起私人布厂,厂主名周治海(音)。厅堂内放置脚踏织布机,约有四十台。1966年,“文化大革命”兴起,在破“四旧”热潮中,庵内佛像全部损毁。荷花池和九曲桥等被苏州阀门厂拆填后建造职工宿舍楼多幢,占地约15亩,其余为苏州染织厂和新苏丝织厂宿舍。

    现在的瑞莲庵已沦为民居,尚存旧貌。13号为原新苏丝织厂宿舍,现已有多户本地和外地居民入住。从门口的一条备弄进去,尚见二楼厢房内的旧木梯、残缺的木格窗和方砖地。14号亦为苏州新苏丝织厂宿舍,备弄南段可见木窗骑楼;第二进为木窗堂楼,黛瓦破损,电线密布。令笔者眼前一亮的是:在一座小天井内,有一口水井,井栏材质为青石,内圆外六角。井内有水,但水质较差已不用。户主在天井内放置盆景,有月季、腊梅、铁树、美人蕉、滴水观音等,绿意盎然显生机。水井在有关资料中未见记载,值得引起重视。

    与后石皮弄相邻的22-1号,也钉有“控保建筑”标志牌。瑞莲庵西路第二进的正殿,就在这里。大殿为硬山式,塑哺鸡脊。正脊中间塑圆框万年青图案。“佛日增辉”和“法轮常转”字样已模糊不清。大殿面阔三间11.2米,进深12.2米,圆作梁,前翻轩。粗大的楠木梁至今保存完好,弥足珍贵。大殿前设有台基,砌长条形花岗岩条石。一排木构落地长窗和殿内的方砖铺地,仍保留古朴原貌。如今,大殿已分隔成多个独立空间,供六户人家居住。可惜屋顶上所开的老虎气窗,已破坏了原有风格,值得有关方面重视。

    古庵盛开五色莲

    瑞莲庵在历史上,曾经是古城齐门的一处赏荷胜地。庵内疏池为荷塘,塘中有荷亭,两端连接一座曲桥。荷池又名七星池,池底凿有七口水井,保证水源清活不死。池内广植荷莲。其中不乏名种,传说是从西域移植来的异种,品牌有五色、并蒂、重楼等。文人称其为瑞莲,庵名由此而得。夏日莲花弥望,色香胜绝。这里离拙政园和狮子林很近。民国时期,有不少居士都是文人骚客。他们来此参禅后,雅集于荷花厅和荷亭。吸引这些文人的,除了能观赏五色莲大饱眼福,还能饮极品茶和品尝美食。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趣闻。

    民国时期,古城城南的圆通寺内,隐居着一位传奇文人,名肖退庵。肖退庵(1878-1958年),常熟人。他自幼秉承家学,博通经史,又善医理,工书法。曾参加同盟会和南社,以文字鼓吹革命。1937年起定居苏州,不久迁居圆通寺,度过了他的余生。

    肖退庵是著名的书法家,其性格“一生耿介,守穷居约,不同流俗。”他擅长各种书体,特别是篆书,方扁并施最为精妙。其名声遍及日本和东南亚。他对权贵和势利场中人更不屑一顾。有一次,汪精卫来苏州开寿宴,伪省长李士群欲扬其好,前来求取肖退庵笔墨,被肖氏一口拒绝。但对无名青年请教书法,他却热情辅导。其著述甚丰,主要有《文字探原》、《书读百法》等。

    有一次,肖退庵偶然从朋友口中得知,瑞莲庵内有与众不同的香茗和美食,便欣然而来。眼见为实,果然名不虚传。庵内使用的茶具,都是江西景德镇官窑所产的细瓷,古色古香,质地上乘。庵内窨制的“极品茶”,肖退庵了解后便亲自制作。他从随身携带的茶叶罐内,取出一只白色绢包。包内放有少许碧螺春新茶。但见他走到池内曲桥上,弯下身来,将绢包小心翼翼放入含苞待放的荷花内窨制。第二天,他再赶到庵内,取出花瓣中的绢包。吸足荷花清香的茶叶,沏出来清香滋润,别有一番境界。手托白瓷茶壶细品,肖退庵对着同来友人连声喝彩:“好茶,真正的好茶!”

    对瑞莲庵内由僧人制作的茶食素点,肖退庵也情有独钟,多次前来品尝。其主要品种有:薄荷扁豆糕、玫瑰酱袋粽。尤其令人叫绝的,是脍炙人口的蘑菇汤和蘑菇汤面。这种蘑菇产于张家口,小得很,又叫“口钉”。大小与从前钉鞋底的铁钉差不多,鲜嫩无比。这种蘑菇身份显赫,早在清代已成为贡品。其鲜味不用味精,调味全凭原汁原汤原香。用料考究,色清而不淡,味美而不腻,绝不亚于荤点。在姑苏美食谱中,瑞莲庵茶点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瑞莲庵现在已沦为民居,住有几十户人家。私自乱接乱拉的裸露电线,收购的废品杂物随意堆放,极易引起火患。这一切,都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