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长范庄前

扬子晚报 20050915 五卷041页

■周立平

从某种意义上讲,苏州是一个正在崛起的现代都市,同时又是一个正在逐步消失的文化古城。

    随着城市改造和市政建设的需要,那些曾经的小巷,那些曾经古老的房屋,连同所有古老的故事,正在我们曾经的记忆深处渐渐谈去往昔的那些印痕。继承和发展,成为小巷风情演绎的又一个城市情结,传统意义上的姑苏小巷,那种蕴含着苏州人文根基的条条街巷,正在视觉中慢慢地成为一种古老的失去。比如青石板路,就是这样的印象。记忆中的石板街、条形石,仿佛就是姑苏深巷长弄的某种象征符号,如今这样原汁原味的街巷却已经不多了。而在范庄前,尽管热闹的的街巷早已经没有了往日里闲适的感觉,但它的金山石铺就的长路,那些住在老房子里面的居民,却依然保持原有的古朴,透着古韵的神采,这街上人来人往后斑驳的石痕,仿佛就是一部打开的苏州史书,在讲述着范庄前的流年风尘。

    范仲淹出生在徐州,从小在北方长大,他幼年时丧父,母亲谢氏本为侧室,因家贫无依,改嫁山东朱氏后全家迁来苏州。27岁时范仲淹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了他心忧天下,不断进取的政治生涯。苏州是范仲淹的故乡,他一生从政30余年,也曾在苏州为官一年有余,但范本人的主要政绩不在苏州,但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却做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情,让历史永远记住了精彩的一瞬,应验了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篇。

    宋仁宗皇佑元年,时任杭州知州的范仲淹返回故乡寻访宗族,在他曾经居住过的灵芝坊,创建了旨在解决族中贫困之人的范氏义庄,义宅、义学、义田等一系列壮举措施的出现,让范氏义庄成了一个自成系统的救济机构,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义庄制度,范仲淹不愧为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首创的范氏义庄这种形式,开了中国封建社会义庄制度的先河,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她“先忧后乐”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从此,这灵芝坊就成了众人皆知的范庄前。

    而在老人们的眼中,曾经是古巷里隔些年头邻居的范仲淹,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苏州香山人,因为“多取气节”而受到乡党族人的爱戴,更让邻居们至今仍在感激他彪炳干秋的名人风采。

    更为著名的故事就是范仲淹和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的那段往来佳话。晏殊作为一个文人,曾经举荐过很多名人贤才,范仲淹也是受他的知遇而被荐才,然后才在官场平步青云如日中天。有一回,范仲淹上了一件触犯皇太后的奏章,晏殊知道后十分震怒,来到范家将范仲淹狠狠地训斥了一番,谁知范仲淹却十分冷静地对晏殊讲:“我得到你的赏识,就怕自己不称职而辜负你的期望,想不到却因为我讲了公道话而得罪了你。”面对范仲淹的坦诚,晏殊自己也感到有些羞愧,只能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而自叹,却不想成就了他那流芳千古的名句。

    往事如烟,岁月如梦。

    因为曾经的走过,所以才能让人感受真实;因为曾经的沧桑,所以才能让人满怀感动;而对于住在这里的老人们,因为深入体会过,所以才能满怀幸福和祝愿。

    在这个夏日的最后一点余辉中,我用曾经找到过家园般的抚慰,感受着来自“有唐故址”的范家和范氏义庄,目睹着曾经的拥有,并且不会失去的那种深厚博大又脆弱易逝的夏日之美。而当我走过曾经的范家那座残破的牌坊时,看见一位来自姑苏农村的大嫂,正在兜售着几朵红艳欲滴的荷花。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有着如此鲜花和老巷的诗意感受,这就是范庄前夏日里最甜最美的黄昏。而在我的脑海深处,范庄前,这条普通却又不平凡的小巷,不仅仅是苏州的一条声名显赫的古巷,更象是苏州人思想和精神的家园。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