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符寺巷:诞生最早私人邮票商店

姑苏晚报 20090906 26版

■许宗祺

■许宗祺

    皮市街祥符寺巷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2年)建有福田寺,唐时改名西竺寺。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间,西竺寺更名为祥符寺。后祥符寺废,巷却因寺而名至今。

    蒙养义塾

    原祥符寺巷54号的蒙养义塾于清同治四年(1865)由孙毓崧创办,校址在轩辕宫内的云锦公所,办学的经费来源于义塾学田48亩。

    蒙养义塾于光绪三十二年一月改名为公立初等商业学堂,民国时改名为吴县私立云锦小学校。民国17年(1928)年四月再行立案定名为吴县私立纱缎小学校。苏州解放后更名为苏州私立纱缎小学校。1955年8月私立仁德小学并入,1956年更名为祥符寺巷小学。 1975年东吴丝织厂小学并入,同年9月正式更名为东吴小学,并于1994年又将西花小学并入。

    改革开放以后,东吴小学针对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的情况,开展了“自己事情自己做,争当红十字小主人”的主题活动。随后,苏州市红十字学会亦在全市小学里推广了东吴小学的这项大队主题活动。接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对东吴小学的这一活动进行了报道。 1991年,东吴小学因此被苏州市首批命名为“红十字示范学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大钊毕业于东吴小学。1999年,东吴小学并入善耕小学。

    蒙养义塾的杰出人才:郭绍虞

    郭绍虞先生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卒于1984年。他的家庭虽属书香门第,但很清寒。他祖父是前清举人,父亲郭鲁卿没有考上功名,是一介寒士,担任过文书、校对等工作,也当过家庭教师。

    郭绍虞自幼在粗衣淡饭中生活,深深懂得稼穑艰难,懂得学习的重要,发誓一定要发奋图强,自力更生。

    他的父亲郭鲁卿学养较深,郭绍虞在这样一位父亲的熏陶下,自小喜欢写字看书。由于家庭清寒,他仅在蒙养义塾读了几年书。失学一段时间后,郭绍虞又在苏州的一所工业中学学习了二年。接着,又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其后,郭绍虞当上了《苏报》的记者。

    “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来临时,郭绍虞去了北京,一面为《晨报》撰稿,一面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旁听,并发奋学习英、日、德三种外文。

    1921年郭绍虞由胡适、顾颉刚推荐,任福州协和大学国文系教授,从此走上了大学讲台,当时年仅28岁。

    郭绍虞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史家。 1910年在苏州工业中学上学时与同学创办文学刊物《嘤鸣》。 1913年到上海教书。 1916年出版专著《战国策评注》。 1919年任北京《晨报》副刊特约撰稿人,编写《马克思年表》、《近世美学》、《艺术谈》等。 1920年所著《中国体育史》被收入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其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旁听。 1921年元旦与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3年应聘到河南中州大学任教,后到武昌中山大学任教。 1927年赴京任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曾任系主任及研究院导师。后任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复旦大学、之江大学、光华大学、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解放后任同济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上海语文协会副主席、《辞海》副主编、中国语言学会顾问、上海文联副主席、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等。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郭绍虞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谚语研究;汉语音节、文字与文学语言的关系;汉字字体的演变;方位词、虚词的虚义研究;虚词研究。《试论汉语助词和一般虚词的关系》是其语法论文代表作。其中讨论了助词的问题,不是单纯地从语法的角度对助词进行静态的研究,而是从修辞的角度,从语言演变的过程,以《诗经》中的“言”字为例,辩证地揭示出汉语助词的种种特征,涉及了不少重要的语法理论问题。《汉语语法修辞新探》是他的另一代表作。这是一部近60万字的语法理论著作。上编包括总论、简说和三个分论的简说,侧重理论;下编是总论及量词篇、虚词篇、词组篇三个分论,侧重语言事实。该书探讨了语法研究的方法问题,认为过去的语法研究之所以不能指导实践,是因为没有从汉语的特征上来研究语法。因而希望今后的语法研究能够多从汉语特征上加以注意,多为人民大众的实用着想。认为汉语的特点在于:简易性、灵活性和复杂性,并对这三个特点给以详细的解释。认为这三个特征中的后两个使汉语语法与修辞结合甚密,因此研究汉语语法必须与修辞以及逻辑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汉语语法研究有实用意义。

    郭绍虞的研究特色是语言文字研究与文学联系极为密切,因为他本身就是文学家,把语言作为文学的表达手段来研究。这在他的几乎全部语言学著作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我国最早的私人邮票商店:

    五洲邮票社

    五洲邮票社是一家我国最早创办的私人邮票商店,被誉为国内早期邮商中经营有道而规模具备者的先锋。主人张景盂(1893~1945)先生自幼喜爱集邮,看到信封上的邮票就发生了兴趣,撕下置于小盒中,闲中把玩。

    再后,因邮识稍增,便懂得了洗取之法,见票就集。他又从报纸上读到交换邮票的新闻,乃广交朋友,与各地邮友相互交换,故藏品日增。由于日积月累,重复者汗牛充栋,便模仿外国邮商而下海经营邮票。

    1915年五洲邮票社在苏州祥符寺巷开业。以旧邮票买卖为业在当年是极为少见的,所以张景盂的五洲邮票社之创办,引起了苏州乡里亲故的好奇,想不到邮票也可以经商,特别是已作废的邮票还可卖钱、还有收藏价值。一时间,看热闹的人流如潮,祥符寺巷几乎为之而堵。

    张景盂创办五洲邮票社时年方21岁,他经营邮票非但取利,还着重传播集邮知识。

    因为邮识广博,系统了解各国邮票的发行历史与概貌,他编写的《集邮须知》于1927年1月出版,是我国最早的一本集邮入门启蒙书。1938年,他又编写一本《邮苑珍闻》,32开本100页,由张子俊先生作序,介绍世界各国邮票的趣闻趣事,读来娓娓动听。他还编印了《中西地名对照表》,为集世界邮票者参考。他还担任过苏州大华邮票会会刊《大华邮刊》的主编。

    五洲邮票社的经营之道也是值得一学的。张景盂在开店之初即去上海邮局(当时苏州还没有邮局)包裹处打听、了解,哪些地方的商店经常有大宗包裹邮寄。因之,他有目标地寄发征购广告明信片,上列所希望收购的邮票和价格,或者可以交换的邮票目录。由于五洲邮票社的信誉称著,和他交往的邮人很多,业务非常繁荣。

    1938年五洲邮票社从苏州迁到上海愚园路608弄67号继续营业。1945年5月8号张景盂因患胃溃疡医治无效死亡。张景盂逝世之后,五洲邮票社由其子张心华继续经营,至1966年停业。

    五洲邮票社是中国连续营业时间最长的私人邮票社,张氏父子经营该社长达半个世纪,为中国早期集邮活动做出了贡献。

    云锦公所设立商团武装

    祥符寺巷轩辕宫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初(1078年),庙中主祀黄帝及先蚕圣母西陵氏(黄帝元妃)、东后方雷氏(去苎造服)等二十六仙、神,也是我国祀神最多的轩辕宫。轩辕宫现存的正门砖雕保存完好,筒瓦密布,错落有致,“轩辕宫”三字石刻竖牌尚存。

    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于轩辕宫之东房,设立纱缎同业的办事机构“云锦公所”。据史料记载,在云锦公所下设三个同业分公会,有丝织厂业、纱缎庄业和绸缎号业。

    清光绪11年(1885年)起,“云锦公所”增办业中同仁的孤寡抚恤,施医施药施棺等慈善事业。

    1906年,苏州商人倪开鼎、杭祖良等10余人即联名上书苏州商务总会:“国家有保商之政,而商业滋兴;商人有自卫之资,而国势弥盛。泰西各国商人,皆有军人资格。如上海租界西商设有商团,无事则按期操演,有事则守望相助,是以租界之中,偶有变端,其所损失多华商财产,西人晏然如故,彼优我绌,相形益见。近者上海北市有华商体操会,南市有商业体操会,皆急起直追,力图补救。苏州水陆交通,市廛阗溢,凡商界身家财产,奚啻亿兆,咸寄于此。亟宜振刷精神,固结团体,去畏葸之积习,弭隐患于无形。现经职等公同集议,拟于省垣适中之地,设苏商体育会,以健身卫生为始事,以保护公益、秩序、治安为宗旨;办有成效,为将来商团之先声。 ”

    苏州总商会接文后,认为“语皆中理,事属可行”,于1906年夏秋之间分别呈文清朝商部、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请予批准立案。

    同年9月和10月,署两江总督、江苏巡抚和商部均相继批示准予立案。“苏商体育会”遂获准宣告正式成立,其会址附设于祥符寺巷轩辕宫云锦公所内。

    据苏商体育会章程记载,其宗旨为“讲求体育,力矫柔弱,以振起国民尚武之精神,而结成商界完全之团体,并望入会者研究卫生”。另还指明:“本会先聘教习,课以柔软体操。俟三月后,规仿上海成法,再添器械体操及各种兵式操法,以期大成。 ”

    不久之后,苏商体育会开始由习体操而同时练兵操。 1907年4月,体育会转请商会代呈抚院,阐明“原体育会之组织,本为商团先声。现将力求实践,非有枪枝,不足以完形式而振精神”。经过一番交涉,向清政府借得老式“摩提尼枪”42支。同年12月,又缴费领取子弹一千颗。

    1911年夏秋之际,苏商体育会开始着手改组为商团公会。 1912年1月,苏州商务总会向江苏都督府呈报:“苏城光复之时,承苏商体育会暨各支部会员热心任事,昼夜梭巡,市面赖以安堵。按苏商体育会创办之初,均由各商共同集资,练习枪操,原拟俟规模稍备,定名商团,以符名实。现值奉文于新历正月十五日恭祝民国大总统履任及祉祝新年,商等共同议定,即于是日将苏商体育会改名为商团公会。 ”当时代理江苏都督的庄蕴宽很快下文,发布“准予备案”。

    “苏州商团”的会员“平时各营本业,有警则戎服巡逻”。由此,“苏州商团”已经逐步发展成为设有4个支部,总共628人的一支准武装性的治安力量。

    钱币收藏家蒋仲川

    蒋仲川生于1890年,卒于1954年,其父蒋季和是清末苏州的著名士绅。蒋仲川年轻时即投身军旅,是国民党中央陆军军需学校第一期毕业生,以后长期负责军需工作。

    由于军内派系之争,蒋仲川于1933年脱离军界,回到苏州创办实业,在市郊木渎镇置有“绣谷”和“乐园”两大公墓。同时,在市内祥符寺巷原90号购得占地数亩的某宅大园。再投巨资,经三年大兴土木,落成有中式厅、西式厅、别墅式住宅楼等一座规模较大的庭园式私宅。为将其父蒋季和先生所遗留的大量古籍抄本妥为保管,又兴建了书房和书库。

    1936年抗战即将爆发,蒋仲川奉命重归军队,任第三战区兵站总监部少将参议,负责军需。

    1937年秋,日寇从上海金山卫登陆后沿沪宁线进犯。攻陷南京前夕,蒋仲川所率领的五十条载有大量军需物资的船队在安徽东坝水坝受阻不能前进。后在日寇追击下,部队溃逃散失,蒋本人绕道广德,入浙江,经杭州至宁波再乘船逃至上海,寓居上海拉多路,后与苏州同乡王逸民在上海合伙开办钱庄。

    1937年11月中旬苏州沦陷,蒋仲川因高级军职被日寇列为“敌方人物”,其住宅被查封。后来,祥符寺巷90号的蒋仲川宅园成为了汪伪政府江苏情报站魔窟,并在此拷问、残杀了许多的抗日志士。又据《江苏政协资料汇编》揭露,这里曾经设有日寇在苏州的“慰安所”,并且,由此向其他被占领的城市输送了约2000妇女,充当“慰安妇”,供日寇发泄兽欲。

    1942年底,蒋仲川在上海的钱庄经营失败,他不能够继续在上海生活,遂于1943年初潜回苏州。

    潜居苏州期间,蒋仲川白天装扮成农民,躲在哥哥蒋伯年的庄园(即现在的东园,旧时亦称蒋园)内种地,天黑以后才小心翼翼绕道僻静小巷回到租借在菉葭巷的陈氏大宅内。此时的蒋仲川杜绝了一切社交活动,过着销声匿迹的隐蔽生活。

    解放初期,苏州市政府曾多次动员蒋出来做些工作。不幸的是蒋仲川于1950年10月中风,以后又连续复发三次,病情日重,瘫痪卧床,不能动弹。不及几年,蒋仲川便于1954年阴历11月26日病故,享年64岁。

    蒋仲川先生一生钟爱银币收藏,著有《中国金银币图说》一书行世。他曾于1936年中和同乡王逸民共同举办过一次“钱币珍稀品展览会”。展览会展出了他所收藏的一枚清“广西省造光绪元宝”银元,实为旷世珍宝,其存世量不足十枚。

    老街祥符寺巷,历经了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雨,至今街貌保存完好,留存着许多历史遗迹,实为不可多得的历史街巷。祥符寺巷一角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