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半世石头巷

电视报 20060113 五卷060页

■伟民

好像是昆曲《牡丹亭》,内中有一句唱词,我是一点也不明白,叫“阴阳三间”,前后的意思大体是,你去了那个世界,而我还痛苦地留在这里。明明阴阳只有“两间”,哪儿来第三间?真是费解啊。

    但传唱已久,我想大概总应该有个说法。或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夫妻一阴一阳,相顾无言,惟泪垂千行;或是心志与现实互相拉扯……总之,两头无着之间,确有个夹缝,钳着残生者浮生半世不断的思念。

    是了,有些地方,就是这第三间。

    一

    书上说,大石头巷古名平权坊,相传是古时有陨石坠落于此而得名,今存大石一方,上有明末所镌“古坠星石”字样。跑去看看,一棵斜生的大树下面,冬青丛里石头一角,心里没来由地一颤。走上前去,用手拂去这块尺余见方上面的枯枝败叶,果然,“古坠星石”四字毕现。一方古迹原来是这般朴素和平常。

    不过,这巷子的出名,竟不在这千年的陨石,而是一对清朝的文人夫妇,沈三白和陈芸;一本书:《浮生六记》了。

    不知出于怎样的想法,我总是一厢情愿地把清朝的文人生活看作是景德镇的青花瓷,白釉青瓷,有点寒水笼纱,清秋月夜的感觉;李白他们则是唐三彩般的奔泻。有什么办法呢,经历康乾数代文字狱的士子文人,在白釉青瓷里规规矩矩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一例地还有书中自有千钟粟,车如簇。

    然而,大石头巷里没有出现过这些,沈三白在那时也只是一个没什么名气的文人罢了。

    沈三白,名复,号梅逸,天性恬淡。父亲沈稼,以游幕为业。所谓“幕”,现在说来,大约就相当于当时官员私人的文职门客,或者叫幕僚。《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就做过这样的差使,看吴一辈子潦倒,想来这也不是什么位高利重的营生。

    读书致士为高的时代里,没有什么好功名的读书人如何生存?沈复只得依着父命学习幕府之事,陆续在安徽绩溪,江苏青浦、扬州等地作幕客。看过《雍正王朝》,雍正的首席幕宾伍次友,隐藏深宅,运筹计关,洞察皇帝心机,招招连环,惊心动魄。可以想象,幕宾八面玲珑,勾心斗角的生活与追求恬淡的沈三白的本性是如何的不相容。不能安心于生计并竭力以此攀爬官场成为了沈三白与父亲的最大分歧,矛盾日盛,竟以至于最后与妻子一起被逐出了家门。

    逐出时,不知沈三白有没有回头看看家里那座寄托着父亲梦想的“四时读书乐”门楼。现在这门楼已经成了苏州最为精工的砖雕作品,络绎不绝的人们啧啧着上面的故事:苦读,赶考,高中,耀祖。冬日的下午光线很好,现在的主人也很热心地指着层次分明的雕刻给我讲:这个是冬天,你看,当了官的读书人在点梅花呢……我一边看,一边心不在焉,一边怀想,宅子有些狭窄,大门到厅堂五六步;要看清门楼,必得伸颈仰头,这是朝拜的姿势。追求自由自在的沈三白是在这里不得不朝拜式地看了半生啊,夹在父亲的梦和自己的梦之间,心里会如何作想?

    嘉庆九年,父亲去世,久在外地漂泊的沈三白回乡奔丧。豪爽直率的脾气是随了父亲的,即便是父子反目也是不会改变;那么,百里兼程,再看父亲一眼吧。大家是非多,亲弟弟以为落拓的大哥回来要争财产了,设了计要赶他走,“不是沈家人了”的他还有什么话,跪地。大拜。再拜。临行回头再看看砖雕的门楼,上面的主人公还是苦读高中当大官。别了,父亲,别了,所有的梦,父亲的,自己的。

    二

    一路走,一路看。大石头巷35、36、37号。得了家产的弟弟家最后还是没能维持下去,这房子就典与了他人;而后来沈三白宾客翰林院编修齐鲲幕下,出使琉球,册封当地国王。总算也是名留了青史———与他同时的知名苏州文人不知有多少,有谁手持奉节光耀国家的?

    但一辈子都在做不喜欢的工作,到了六十多岁还不能回乡,对一心倾慕陶渊明的沈三白而言是多么残酷的事,于是他就在琉球那霸天馆驿里,完成了《浮生六记》。

    这是沈三白一生惟一一部书。写成大约四个半月时间,但回味它我们用了几百年。

    有些糊涂:自古苏州不缺状元进士,不缺名流大家。但为什么一生不如意,又无文名的沈三白,成了人们不多记忆的几个之一了呢?

    一生不如意,但幸好还有你。

    娇妻陈芸。

    二百年后林语堂称陈芸是最可爱的女性,并将《浮生六记》译成了英文。

    沈复十三岁与陈芸定亲,芸是大他十个月的表姐,二人两小无猜。芸娘四岁丧父,家徒四壁,并没有上过学。母亲弟弟全仗她女红过活。一个辛劳持家的小姑娘,在刺绣之余,竟然颇有才情,十三岁即赋诗曰:秋尽人影瘦,霜染菊花红。人道才高福薄,果不然,陈芸四十一岁病死扬州。 

    三白说她像个“女夫子”,爱好天然,活泼潇洒,表现出来并不受礼教的桎梏。她能为了游太湖而托言归宁;为了游洞庭君祠而女扮男装;家信中“称姑曰令堂,翁曰老人”,被三白的父亲斥之为“悖谬之甚!”;丈夫邀友人吃饭,席间酒食将尽,家中又无余钱,芸娘不动声色,拔钗典当换酒食。李白诗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是个大男人,而芸娘是个妻子,更是一个真性情的女人。

    不错,这简直就是天下最可爱的女性了。

    但《浮生六记》中,一件事叫人费解,就是芸娘亲自为沈三白物色美妾。原本夫妇琴瑟合鸣,哪要再生一个铙钹出来?这真叫后人难以捉摸。

    要延续香火?这是最名正言顺的丈夫纳妾的理由,但芸娘育有一子一女,并没有“无后为大”的压力;

    那么,是为搏个“贤妻”的美名,不娇不妒?一个真性情女人,怎么会? 

    况且,为夫纳妾,无论公婆或三白本人,都从来没有这样的意向和暗示。这是芸娘的自作主张,资金还是要“自筹”,还有详细的标准:“颇知文墨;美而韵者”。

    书中说:“芸素有血疾”;

    据芸娘自诉:“因弟亡母丧,悲痛过甚,继为情感,后由忿激,而平素又多过虑……”。平素细腻,自然会“虑”及身后。

    孩子的冷暖,要与丈夫有共同语言。

    钱不多,就靠心去感化。妓女冷香的女儿憨园,年轻貌美,单纯可爱,芸娘主动降低身份和憨园结为姐妹,又说动她和自己同事一夫。

    日子不多了,既然今生今世不能长厢厮守,那么,就让我给你再找一个能体贴你,爱护你的人吧。至于来世,“缘订三生”,够了,那时就能“相与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了。

    死去原知万事空。这是陆游时代就知道的事。弥留之际,紧紧握住丈夫的手:来世,来世。

    死者长已矣,生者还要继续生活。今世忘了我吧,因为我们会在来世相逢。这不是逝者的自欺,是对生者的安慰。

    芸娘,你是怎样的一个女人。

    三

    回味就好像是在搓弄时间,从沈三白与芸娘执手来回的巷子里走出时,眼中全是青花瓷般黄昏的景色。不知怎的,这叫人想起了张爱玲。听说张爱玲祖父的故居就在这里,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彪炳一时的风云人物,但现在提起来,老街坊说:是了,大概吧。这时街边的二层小阁楼上飘来《半生缘》的主题歌,婉转,但有些像叹息。好些人不喜欢张爱玲,有各种各样凿凿的理由;但我却以为,这个时空,就好像属于她的。

    而我又在路边的一个古玩店口惊讶地停住了脚步。玻璃橱窗里正挂着字幅:……阴阳三间……。连忙去问,店主回答极妙:看清了,不是“三”,是“之”。过去戏文是口耳传抄,连笔之下,看误了是常事。难道困惑许久的问题是这样的绝妙?

    也许。但我确实已经看到了那第三间。

    ■文 / 伟 民 图 / 葛 雷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