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山塘最苏州

城市商报 20100613 05版

■顾晓芸

“七里山塘街,如一条扁担,挑起了苏州两千五百年的历史。 ”这个民间流传甚广的说法,为山塘荣登“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榜首,下了很好的注脚。

    “扁担”的东头,“红尘中数一数二繁华地”阊门;西头,吴中第一名胜虎丘。而1185年历史的老街本身,就是一条可以从容走进遥远年代的历史长廊:园林、民居、古桥,寺院、祠堂、义局……见诸历史文献、有案可考的古迹不计其数,或许,当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开凿此堤时,也没想到老街的今天,如此丰富多彩的形态和底蕴深厚的内涵。摘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桂冠,无疑又赋予了老街更重的分量。

    山塘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充分体现了风貌的完整性、历史的真实性、生活的延续性和内涵的丰富性。

    风貌的完整性

    不忍在古宅钉钉子

    玉涵堂,明代尚书吴一鹏故居,苏州目前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明代古宅。这里曾经是苏州茶厂的生产车间和民居,历经风雨侵袭。透过这座古宅的修复和再利用,我们读出了苏州人对山塘街修复思路。

    如今的玉涵堂,根据原有的建筑形态、布局结构、体量面积,被划分为几个小的功能区。东路建筑是山塘人文风情馆,陈列老山塘的历史资料、图片,来到这里的人在最短的时间里对山塘的历史和今昔有直接的感受和了解。玉涵堂的两侧则分别是苏绣大师的工作室和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展示馆。中路建筑定位为“山塘高级会所”。 “这里所有的装饰,都没有涉及改造玉涵堂的内部结构,即便是挂一盏灯,也是用铁箍匝住梁木承重,一根钉子都不忍钉下。 ”著名古建筑大师薛福鑫说。

    这样的古迹修复有很多。通贵桥边有一面院墙,极具历史沧桑感,来过山塘的人都爱以这墙为背景站在通贵桥上留影。为了让这堵面临倒塌的墙继续屹立在山塘街诉说曾经,设计者别具匠心地在屋内再砌一道墙,让其来承载外墙。

    “保护风貌,修旧如旧”是山塘修复的宗旨,也是一根不可逾越的红线,为达到这样的效果,山塘保护性修复工程始终坚持规划先行,有针对性地采取修缮、移建、新建三种不同的修复保护方式。一些原有的传统风貌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房屋破损严重,出现墙体倾斜凸肚、柱脚腐烂、楼面下沉等情况,凡保留清代、民国早期传统的立帖式木构架建筑均纳入整治修缮范围,并予以编号。而对于无苏州传统特色风貌、改造困难的建筑则重新翻新,在翻新时按其传统立帖式木构架体系建设。

    高翘的飞檐、斑驳的院墙、厚重的石条、粼粼的波光,一步一个如画的景点……这条古街的80%是修缮、15%是移建、5%是新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专家组认为,山塘街至今仍保持着 “水城古街”、“一街一河”的原本格局和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传统风貌,充分体现了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历史的真实性

    有迹可寻的历史云烟

    历史街区最怕的就是假古董。在山塘街,丰富的文物古迹夯实了古街历史遗存真实。这里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11处,市级控保建筑16处,古牌坊9处,其他古迹40余处,优秀历史建筑众多。传世的文献和图册,也佐证着山塘的繁盛,康熙、乾隆皇帝及许多著名文人墨客都曾游历山塘,至今仍存有唐代至民国期间诗词300余首。清代《姑苏繁华图》和《虎丘山塘图》对山塘的风貌、格局甚至建筑细部都有完整描绘,《虎阜志》、《清嘉录》、《桐桥倚棹录》等文献对山塘文化、风俗均有专门记载。葛成反税监、苏州市民反魏忠贤、南社成立等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此。

    山塘街800号,明末巡抚都御史、抗清民族英雄张东阳祠,俗称张公祠,南社首次雅集处。金阊区政协主席平龙根至今仍记得当年专家来考证中国南社纪念馆所在地时的情境,从阊门坐船一路驶来,专家根据史料确认,清光绪三十二年十月,柳亚子、陈去病等人组织的南社,即在此举行第一次集会。还有贝家祠堂的修复,当贝聿铭的后人千里迢迢从美国赶来,站在自己祖居的牌坊前,看着祠堂里费心寻找来的大量真实史料,感叹终于在山塘街找到了贝家的DNA。

    这条老街的历史文化内涵仍在深入挖掘中。

    生活的延续性

    一条活着的千年老街

    这是旅游者的胜地,更是一个依然飘荡着人间烟火的街区。在山塘街住了几十年的吴金妹老人说。

    事实上,白居易开凿山塘至今1185年,两路一河的格局始终没变过,2002年启动保护性修复以来,这里严格遵循着“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保护性修复方式。修复前的山塘街,路下管网不畅,路上坑洼不平,杆线林立。然而,对居民生活设施的改善,绝不伤及街区的整体历史风貌。同样,对历史风貌的保护,也不以牺牲山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代价。

    这里传统民居密集,本地原住民达85%以上,枕河而居,邻里相望,并且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农历二月十二的“百花节”、农历七月三十的“烧狗屎香”等传统民俗活动代代相传,“碰到热闹的轧神仙、接财神的日子,大伙穿上老式戏服,像不像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旧时光? ”自幼出生在山塘街青山桥浜的平龙根感慨地说。

    这个名声鹊起的历史街区里,平静的市井生活一直延续着,而且因温暖而聚拢人心。山塘街477号,一幢沿山塘河的枕河人家,住着公用20多平方米公共客厅的三户人家,三家齐心把泥泞潮湿的破旧危房修缮了,吊了顶,贴瓷砖,打了橱柜,和谐的邻里关系让三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内涵的丰富性

    释放吴文化的魅力

    七里山塘到虎丘,这里的吴文化积淀十分深厚。

    古韵山塘、文脉山塘、水韵山塘、人居山塘、民俗山塘,山塘的形与神、柔与刚、雅与俗、动与静,都是吸引游客的独特资源。“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专家组一致认为。

    吴文化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前不久,虎丘地区综合改造确定了“使虎丘地区真正成为吴文化的核心区域和苏州的城市客厅”的总体目标,山塘历史街区的半塘以西地区,也在综合改造范围内,这里丰富的花文化、传奇文化、水文化、桥文化、江南小镇文化,都将为吴文化注入丰富的内涵。

    “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既是对前期保护性修复工程的肯定,更是对下一步保护性修复工作的极大推动”,金阊区委书记翟晓声说,藉虎丘地区综合改造之机,实施山塘街四期保护性修复工程,从半塘到斟酌桥一千多米,野芳浜风景秀美,斟酌桥与虎丘环山河相通,不仅画舫绿波极具江南水乡风情,更有南社、普福禅寺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存, “这里将成为吴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再现吴文化的风情、风韵、风貌。 ”

    平龙根说,半塘以西、野芳浜以东的区域,功能定位为“传奇文化区”,该处有始建于晋代的半塘寺遗址及其分院龙寿山房,有弥足珍贵的元代僧善继的血书 《华严经》八十卷,还有传说中的董小宛、陈圆圆故居等,根据规划,这里将恢复成半塘寺遗址公园,还可完善“野芳浜”这一明代民歌《姑苏好风光》咏叹之地的景观,形成一组颇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带。(顾晓芸/文 蒋世颖/摄)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