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濂溪

苏州日报 20050610 六卷058页

■龚平

儿时,从相门到乐桥,要经过狮子口、新学前、濂溪坊、松鹤板场和干将坊等好几条街巷。这些街巷,现在都成了干将东路的一段。

    原本的濂溪坊,东起平江实小西侧的苑桥,西止临顿路南端的顾家桥。据传,别号“濂溪老人”的北宋道学家周敦颐,曾居住在这里的资寿寺旁,讲授道学。后人为纪念他,将他的旧宅改为“濂溪祠”,这条街便立坊名为濂溪坊。

    到了“东北半城,万户机声”的明清时代,濂溪坊俨然就是“职介一条街”。当时,具有职业介绍性质的荐头行业已经出现,而且有了明确的分工。濂溪坊,便成为有技能的素缎、纺丝机匠们的荐头所在。每天黎明,都有上百人集中在白蚬桥头“立桥”,他们伸长了脖颈,等待雇主前来挑选。

    现在干将东路原本濂溪坊的一段,老建筑大概仅存一处翻建过的“古宅新居”了。印象中,那处“古宅新居”里一直是唱戏的剧团。当时,它的门厅在附近建筑中算是有些“鹤立鸡群”的。但现在在周边高楼的相映衬托下,它已没有了往日的光彩。在我稍懂事时,剧团大门对面还有座砖塔,依在墙边,比平房略高些。不久后,也被拆除了。

    苏州久有“七塔八幢九馒头”之说,濂溪坊的这座,据说为“雌塔”,是与曾矗立在宫巷南口的另一座“雄塔”遥遥相对的。这砖塔的模样,与现今仅存的甲辰巷砖塔基本相仿。现在,每每经过干将路的护城河桥堍,面对那两处偌大的城市雕塑,我便会想起曾在四十多年前被拆除的濂溪坊砖塔。它若依旧矗立原处,与现在干将路的景观,给人的感觉定然完全不同。

    儿时,我喜欢把濂溪坊称作“鸳鸯路”。因为它西头从甫桥到顾家桥的一段,是柏油马路;而从甫桥往东到苑桥,则是石子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苏州一共才有六条公交线路。而在古城区内行驶的,则有四条。濂溪坊西面一段,是专为当时通过2路和4路公交车而铺上柏油的。丝绸工学院建在相门外之前,甫桥往东的石子路上,是一个月都很难见到一辆汽车驶过的!我读平江实小时,最初还未通自来水。每次班级大扫除,我们都要到校门对面的河滩上去汲水。现在,有时遇到那段路上堵车,当年自己端着满满一脸盆水、颤巍巍地从河滩上走来、穿过那条石子路的情景,总会在我跟前晃过。 

    “鸳鸯路的消失,这恐怕是一座城市迈开世纪脚步的必然缩影。濂溪坊比起其它街巷来,应该说要幸运得多了。虽然它被浓缩到了宫巷南口干将路一侧的石牌坊上,虽然离开了故地,但后人还是能够停下步子来“凝望濂溪”千的。当我准备将它作为这篇短文的题目时,忽然想起:《苏州杂志》在四年前就曾发过这样题目的一篇文章。我对此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那篇文中所写的“住在濂溪坊的班主任”,就是我的母亲。母亲读后告诉我,那位作者应该是解放前夕她在大儒小学任教时的学生,算起来现在也早该过花甲之年了吧!所以,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说,濂溪也只能遥望了,遥望濂溪的同时,遥望的还有古城的历史!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