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齐路:晒晒顾祝同的豪华别墅

姑苏晚报 20090719 24版

■何大明

■何大明

    街巷档案

    平齐路西起人民路平门桥南堍,东至齐门路齐门桥南堍,全长913米,宽12米左右,沥青路面。这里原为古城北面城墙遗址,民居破旧杂乱,荒草丛生。1982年,因市政建设需要,沿环城河南侧拆除了破旧不堪的民居等建筑,开辟了这条交通要道。因马路连接平门和齐门遗址,故取名平齐路。如今,沿平齐路北侧已建成环城公园绿带长廊,成为游人游览和休憩胜地。

    阖闾大城留遗址

    苏州古城是世界的骄傲。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教授对此曾精辟论述:“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次为成都,则是战国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河道所环故也。”至今,苏州已有2522年的建城史。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委命伍子胥“相士尝水,象天法地”,建成了一座周长47里的阖闾大城。其规模恢宏,由外廓、大城和小城共三套城垣构成。四周城墙内外,各有一条环城河护卫。四面城墙共开设水陆城门各八座。其中,北面城墙开设平门和齐门。

    平门位于齐门之西。门之命名有二说:其一,表示平定齐国之意。伍子胥率领平齐大军由此门出,打败了齐国。班师回朝也由此门入。另一说,平门亦名巫门。城门附近有殷朝贤臣申公巫咸之坟。“平”与“巫”两字笔划相近。宋时,平门堵塞不通。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便利交通重开平门,城门为两个并列的高大门洞。有外城河无内城河,亦无城楼和水城门。1958年,平门被拆除。

    1956年,南京博物院考古专家在平门桥西南的平门城墙,进行勘察并挖掘,出土了残存的石斧、石刀、陶纺轮、灰陶片等物。发现城基压在新石器文化层上,城墙下层含有几何印纹陶片堆积的春秋战国时期土垣。中层含有唐宋陶瓷片堆积、并有宋代小型城砖。上层含有明清瓷片堆积、并有明清大型城砖。 1975年,在平门城墙遗址,苏州博物馆专家经发掘,又发现六朝墓32座,唐墓2座。墓中共出土陶器、瓷器、铜器、钱币、以及金银器等各类器物共125件。

    齐门在平门之东。相传春秋时期吴国破齐,齐王将女儿配与吴太子波。齐女日夜思乡,哭泣成疾。于是,吴王阖闾建造此门让齐女登临而眺,名“望齐门”,后称“齐门”。又传齐女丧夫思家,吴王在齐门上造城阁,让齐女登阁望齐,故称“望齐门”。元末,安万年将军防守齐门。明太祖朱元璋破城后,安万年不屈而死。里人奉为齐王,立庙祭祀。今东汇路68号尚存外安齐王庙,已列入控制保护建筑。

    据史料记载,齐门原设于内外城河之间,有三道城墙,各设城门一座。内城河位于今平齐路南侧。外城河上架吊桥御敌。内城门顶上建有两层城楼,又称鼓楼。解放初,齐门陆城门和城楼相继拆除。齐门水城门遗址,系南宋时重建。 1978年8月,市政工程处在疏浚齐门河道和修建泵房时,发现了水城门遗址。经苏州博物馆考古专家清理勘测后发现:古水城门以100多根圆木分三层挨铺,纵横叠压的木排为主,构成基础结构。木排空隙间以碎石填充压实,南北两端排立木桩固定,东西两侧叠砌长达11.5米的青石驳岸,其上为已拆除的砖砌拱门。如今,在水城门拆除的基础上,建起一座典雅的水闸泵房,用以调节水源和泄洪防洪。

    城河卧虹相映辉

    在与平齐路北端平行的环城河上,横卧两座现代化大桥。西为平门桥,东为齐门桥,两桥相映成趣。平门桥历史悠久,岁月沧桑,老桥早已湮灭。 1929年,平门大街(今人民路北段)筑成后,由当地颜料大王贝润生出资,建起一座跨河大桥。桥名以贝润生父亲之字命名,取为“梅村桥”。桥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构筑,桥面铺砌石板,全长23米余。 1985年,重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全长83.58米。

    现在的平门桥系2007年重建,造型为古朴典雅的廊桥。东西两侧人行道上,各设一座结构相同的廊桥。其制式,正中为一高二低三间敞轩,南北两端为方亭,亭与轩之间以长廊相连。黛瓦屋檐上,施龙吻脊。廊间以红柱支撑。远望“双胞胎”廊桥,犹如两条出水的蛟龙。廊桥临水一面,置花岗岩桥栏,古色古香。两座廊桥正中的红柱中,悬挂正联副联各一对,共四副对联。东侧廊桥主联为“通衢溢彩百城烟水作文章;名都朝晖千里云霞开气象”。西侧廊桥主联为“北出平门第一桥八方客旅来归;前离茂苑无多路九级浮图在望”。平门廊桥是古城通往平江新城的要津。

    齐门桥在平门桥之东。历经兴衰,桥名多变。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建。民国《吴县志》有记:“大宁桥,即齐门外钓桥。 ”1970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39米。现在的齐门桥,于1999年拓宽重建。该桥四墩五孔,按六级航道标准设计。全长108米,宽30米,跨度80米。与众不同,齐门桥为我市新颖的钢性系杆柔性拱桥。桥面快车道两侧的桥栏,为两架弧线优美的铜管拱。每架钢管拱从上至下,各竖起九根间隔有序的支杆。圆拱表面采用的材质,为仿青铜效果的复合铜。浮雕的纹饰,为传统草龙纹饰。远远望去,两侧弧拱既像两架竖起的古琴,又如一对腾飞的双翅。现代化的齐门大桥,是古城通往相城区的要津。

    民国别墅话墨园

    民国时期,西风东进,西方的欧式文化传播到我国,尤其是东南沿海大城市。受上海海派建筑影响,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苏州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欧式风情的海式建筑。这些俗称为“洋房”、“洋楼”的建筑,借鉴西方建筑工艺,采用水泥、地砖、平瓦等新颖建材。因为产生于民国时期,这些建筑又统称“民国建筑”。顾祝同所建的墨园,就是其中的典型。 2004年,市文物局和《姑苏晚报》联合举办“古城寻宝大行动”。笔者推荐的墨园,经文物局鉴定,被列为市控制保护建筑(标牌204号)。其址就位于平齐路南侧的苏州阀门厂内。

    墨园园主顾祝同(1891—1987年),字墨三,江苏省涟水县人。原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顾祝同先后毕业于江苏省陆军小学、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24年6月,黄埔军校开学,顾祝同被调任军校战术教官,后任管理部代主任。北伐战争驻防苏州期间,顾祝同建造了一座私家别墅,名墨园。 1928年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顾祝同被选为中央军委委员,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抗战时期,顾祝同先后担任国民政府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江苏省政府主席、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等职。在蒋介石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顾祝同在安徽泾县伏击新四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顾祝同先后担任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国防部参谋总长、兼代国防部长。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顾祝同随蒋介石飞往台湾。 1987年1月17日,在台湾病故。

    墨园的主体建筑,是一幢两层的欧式洋房,坐北朝南,平瓦坡顶,黑砖扁砌外墙,不饰涂料。楼下为会客室,铺花卉图案地砖。廊柱为圆形罗马柱。柱的顶端饰涡卷花纹,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沿木梯盘旋而上,可至二楼卧室。卧室铺楔口地板,东面设置木格朱栏,可扶栏赏景。一座八角形的琴室,具有欧式风格的几何美。

    墨园吸收了苏州古典园林的诸多元素和精华。沿着葡萄藤长廊前行,但见原野之幽,园林之胜。隆起的土丘上,设置一座六角亭。因为小亭用带皮的松树原木搭建,便取名松毛亭。1978年土丘被填平时,小亭已不存。住宅后面的荷花池,四周围以嶙峋湖石,池中架以金山石曲桥。桥中有湖心亭,设美人靠。池岸建四面厅,可倚栏赏景,池岸还有一株珍贵的龙柏,树龄已达三百年,传为当年建园时移植。令人遗憾的是:荷花池于“文革”中被填没建接待室,湖石全部埋入地下。这些原汁原味的生态湖石,为太湖沿岸所产的“水石”,十分珍贵。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从墨园的庭园中可见一斑。

    墨园的住宅内,引进国外的时尚产品布置居室。卫生间内,都安装了抽水马桶以方便起居生活。这种时髦的坐便器,当时苏州市面上还很少出现。物以稀为贵,以致当时市内有身份的人士,都以托人介绍能亲眼见到“白马桶”为荣。

    会客室内,悬挂西方油画作品,摆放产自瑞士的落地自鸣钟。为了摆放进口的钢琴,还专门建造了一座八角形的时髦琴房。园内沿围墙一侧的沐浴房内,购买了全套产自美国的沐浴设备。如今,沐浴房还残存一方马赛克铺地,其花纹图案仍清晰可见。为了解决用水问题,住宅后面还开凿自流井(俗称洋井)一眼,并建造了一座配套的水塔。水泵将深井水抽到水塔储水池内,通过管道流向多个水龙头。这种功能齐全的自流井,如同小型家庭水厂,当时市面上也很少见。凿井由专业的施工单位承担,名清泉自流井公司。

    抗战期间,墨园部分园景被敌伪所毁。抗战胜利后,墨园归顾祝同部下佘仲良所有。佘仲良从杭州运来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在墨园内建起自立农场。佘仲良在农场内建起一座两层楼的小洋房,作为办公用房,小洋楼底层不用地砖用地板,木构楼梯以铜皮镶边,并配以雕花扶手,显得富丽堂皇。楼上一侧设有露天晒台,有围栏,这是欧式洋楼的一个典型特征。

    佘仲良之子佘守廉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科,归来后即从事畜牧业,在农场内搭建牛棚,饲养二十余头奶牛。这些奶牛都是从荷兰引进的优良品种。所产的牛奶,供应苏州城里的有钱人享用。此时的墨园,已是宅第园林和家庭农场相结合的产物。笔者认为:苏州历史上第一座奶牛场,当属佘仲良在墨园所建的自立农场。在苏州地方志的畜牧业发展史上,应当挖掘有关资料,补充自立农场的奶业史。

    活鱼“出土”红菱浜

    位于人民路北端的报恩寺(今北塔报恩寺),其实在历史上与平齐路也有地域联系。三国吴赤乌年间,孙权为乳母陈氏于此建通玄寺。宋代绍兴年间,该寺被誉为“浙西第一名刹”。寺内的报恩寺塔,高达74米,为九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主塔,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乾隆年间,报恩寺面积广达百亩余。寺院北面花园内,景点众多,主要有土质假山,名北斗山。还有大同塔(祖塔)、昭三墓(寿穴),以及水池菜畦等。北界围墙外,有一条红菱浜,其址位于今平齐路南侧。红菱浜因直通护城河,故水质清纯,游鱼摆尾。香客也常来此放生。夏日,浜内长满肥嫩的水红菱,构成“菱浜消夏”一景。 1958年大跃进时,紧靠寺院的苏州铁工场(今苏州阀门厂),因建设用地需要,拆去寺北围墙,将园内的北斗山、大同塔和昭三墓全部拆除,废料填入红菱浜后,在浜址欲建一座翻砂车间。文管会得知后,派人前往劝阻,但红菱浜最终还是被填为平地。 1996年,苏州阀门厂在翻砂车间打地下深井时,曾从地下湿泥中打出来一条活鱼。但此鱼很快死去。当时,一些围观者都目睹此事。这则“活鱼出土”的奇闻经《姑苏晚报》报道后,反响很大。当时,苏州铁道师范学院生物系教授赵肯堂(时为苏州生物学界权威)分析后认为:所打的深井地下,应该有暗河相通。此说与当年红菱浜所处的位置基本相同,红菱浜胜迹的湮灭,实在是一件憾事。

    环城公园今更娇

    平齐路不但是一条交通要道,也是一条风姿绰约的景观大道。 2002年,根据《苏州市环城绿带总体规划》,古城开建环城绿带公园。环绕护城河两岸,“双绿夹一河”,建起了一个长20公里,宽20米至200米不等,共含14个景区48个景观的综合性环形带状公园。它以传统风貌、自然生态和一流设施为目标,形成水上旅游、陆路交通、绿色生态三大系统,使之成为苏州的历史画卷、绿色项链、黄金游线、景观精品、交通走廊和防洪屏障。如今,环城公园已建成对外开放。作为公园组成部分的平齐路沿河绿带,也撩开了迷人的面纱。“吴门烟水”和“都市驿站”,就是其中的两大经典景区。

    平齐路绿带,横向东起齐门桥,西至平门桥。纵向从北至南,形成环城河道、贴水步道、生态绿带,以及路北慢车道组合的“四合一”景观长廊。最北端的环城河,碧波荡漾,砌筑花岗岸驳岸。画舫泛波,传来阵阵欢声笑语。环城河夜游,更是其中的经典。贴河的景观步道,蜿蜒曲折,或围以花岗岩石栏,可倚栏赏景;或栽植垂柳一行,可坐下静听蝉鸣。

    整个生态公园,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景区。东部景区名“都市驿站”,配置两组建筑群。齐门桥水闸泵房,在原有基础上改建。卷棚歇山顶屋檐,凌水而架的空中通道,设计成秀雅的小廊桥。水闸泵房内,每天开动水泵换水,使城内河道保持洁净的水体。另一组建筑群,主要由一室一榭一轩组成。室为茶室,硬山式云纹脊。横匾题额“齐水涵碧”。每天,附近社区居民都来此品茗闲聊,其乐融融。茶室东西两侧连以曲廊,围成一处通幽的庭院。庭院内,湖石点缀,植以黑松、翠竹等花木。

    西部景区名“吴门烟水”。东西南北共设四座围合有序的建筑。南面设敞厅,歇山式龙吻脊。戗脊上塑石榴图。厅内设置砖细面坐栏,可供游人休憩赏景。北面立一座花岗石牌坊。坊为两柱单门,竖冲天云纹柱。两侧各陪衬一根云纹柱。东西方向各设一座相对而立的小轩,有曲廊相连敞厅。沿河为下沉式观景走廊。曲折有致的长廊,从齐门桥一直延伸至平门桥,是游人沿河赏景的最佳通道。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