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仁坊巷有一座太平天国王府?

姑苏晚报 20090927 26版

■何大明

■文/何大明 图/陈玉明

    富仁坊巷位于苏州古城乐桥北。西起人民路,东至宫巷,为宋代前六十古坊之一。据《吴郡志》记载:“富仁坊在鱼行桥东,宋绍定二年(1229年)重建。 ”今在坊名后加“巷”字。巷内60号,旧有评弹演员杨月槎、杨星槎宅。1958年,巷内建起市内第一座室外溜冰场。该巷现已拓宽为商业街,长444米,宽12米左右。巷内现存控保建筑慕园。新建设有地下车库的观前公园。

    杨氏兄弟评弹家

    晚清时期,富仁坊巷多住道士,堪称“道士一条巷”。清顾震涛《吴门表隐》:“道士有妻子者名伙居,多住富仁坊巷。 ”民间为家中逝者办丧事,常到巷内请道士做道场。此外,巷内还出过不少近代名流。巷内58号,旧有汪伪省长陈则民宅。《苏州街巷文化》记载:陈则民(1880-1953年),曾经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娶日本女子为妻。日军侵华后,他出任苏州维持会会长,后又任汪伪政权江苏省省长。抗战胜利后,陈则民被关押于苏州狮子口监狱,后保外就医。解放后,陈则民又被捕办,1953年2月保外就医,不久生病死亡。

    苏州评弹演员吴西庚和其子吴小松、吴小石父子三人曾住富仁坊巷。吴西庚生卒年月不详,苏州人,擅长说《白蛇传》,塑造人物栩栩如生。吴小松(1892-1971年),吴小石(1892-1971年),兄弟俩五岁就由人抱上书台,说唱简短开篇传为佳话,后以家传《白蛇传》享誉书坛。由于特殊原因,两人后来虽改行经商,但仍不忘家业,编有《新二十四孝开篇集》、《善孝新开篇》出版发行。

    民国时期,巷内60号还有弹词艺人杨月槎和杨星槎宅。杨月槎(1875-1954年),杨星槎(1885-1960年)系弟兄俩,为杨鹤亭之子。弟兄两人拼双档,擅唱《珍珠塔》,以小杨调风靡书坛,在上海被誉为“大三牲”之三大响档之一。杨月槎曾任光裕社社长。

    民国时期(1932-1937年),杨氏兄弟与他人合伙,在护龙街(后为人民路304号)杨宅,办起一座私人电台,名“百灵广播电台”。创办人为杨氏族人杨景春。杨氏兄弟经常在电台弹唱评弹书目,颇有影响。笔者青少年时代,就住在这座杨宅内。宅内大厅上,悬挂一块珍贵的楠木匾,额“四知堂”。原来,后汉的清官杨震是杨氏兄弟的先祖。据《后汉书·杨震传赞》记载:“后汉王密怀金十五斤,以遗杨震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杨家后人以此为荣,立“四知堂”匾额以传承家训。可惜,这块具有反腐倡廉意义的匾额,毁于“文化大革命”。

    太平天国慕王府

    富仁坊巷70号,与人民路交界处,现存市控制保护建筑一座,名慕园。据《苏州市志》记载:慕园与68号杨富美宅本为一体。始建情况不详,传为太平天国占领苏州后,慕王谭绍光辟为府第。耆老称解放前系潘宅,向称慕园。当初的慕园,规模颇大:北至大井巷,南到富仁坊巷,东依谷仁里,西傍人民路。其布局为西园东宅。住宅部分分为东西二路。东路共五进。西路为正路,大厅三间12米,进深9.4米。明式梁架,前设船篷轩,青石鼓墩粗大古朴。楼厅前有道光十二年(1832年)砖雕门楼,现在均已不存。

    保留至今的花园部分,面积约二亩,颇具城市山林野趣。园内湖石所包的土假山,东西向蜿蜒。山北临池,结合自然。堆叠精巧的湖石假山,岗峦起伏,峰石玲珑多姿。笔者曾专门入园踏勘。经统计后得知:园内共有石桥2座、洞穴2个、蹬道7条。一米以上的立峰多达15座。其著名者有“小五峰”(共五座)、“开屏峰”等。开屏峰高达2.40米,状似孔雀开屏。全身有大小通孔和盲洞多达22个。园内老树多达十几株。仅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就有2株黄杨和1株圆柏。另有一株枝繁叶茂的雪松,为上世纪二十年代植树节纪念孙中山先生所植,至今已有八十多年历史。

    园内水池面积虽小,却留有多处出水口。其东南又分出一流,造成幽远的意境。园林专家刘敦桢教授将其作为理水的典范赞誉有加。在他所著的《苏州古典园林》中,摄有两幅珍贵的慕园石桥照片。一座在东南方,为花岗岩袖珍平桥。另一座花岗岩曲桥堪称镇园之宝。该桥的桥墩和桥栏,均取自天然形态的太湖石,被誉为“苏地孤例”。从照片上看,桥旁还有紫藤一株和石桌一只。遗憾的是:如今仅剩石桥,失去了“紫藤依桥,石桌映花”的野趣。解放后,慕园归市工艺美术局使用。 1962年归市园林管理处管辖,改建为苏州盆景园。 1966年,盆景园因“宣传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被迫关闭。如今,慕园划归市电信部门使用。

    笔者小时候住在慕园旁,后院与慕园仅一墙之隔。耳闻目睹,了解了慕园的一些轶闻。其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笔者和小伙伴常去园内,在山坡上挖野菜。有时,还偷偷溜到池塘边摸螺蛳。慕园,成为我们儿时快乐的“菜篮子工程”。其二,慕园归工艺美术局时期,外墙已辟为苏州最早的“艺术广告”墙。大门两侧墙壁分成多块,由市装潢设计公司派出专业人员,搭起脚手架,在墙上绘制各类身穿彩色剧装的演员。苏州是全国主要的戏衣产地,为传统戏剧艺术(昆剧、京剧、越剧等)生产各类剧装,包括戏衣,戏帽、戏靴等。记得墙壁上彩绘的京剧四大名旦,惟妙惟肖,引来行人纷纷驻足观赏。其三,慕园所建的盆景园,荟萃众多树桩和水石盆景精品,为国内最早的专类盆景园。著名盆景艺术大师周瘦鹃和朱子安等,为辟建慕园精心策划。夏夜的昙花开放,国内园林罕见,为慕园的镇园之宝,常有南林饭店外宾前来观赏。其四,从1963年到1965年,每年夏季,慕园都要举办游园纳凉活动,招待市内有关人士。园内放映的露天电影,很受欢迎。近水楼台先得“阅”。笔者所住大院的楼上一户沈姓人家,与慕园仅一墙之隔。于是,我们小伙伴以此为据点,居高临下,从窗口可以清楚地观赏免费电影。记得放映的电影有《青年鲁班》等。

    巧生设摊卖斗糕

    在吴地风味小吃中,很多人不知道斗糕为何物。其实,它是“定胜糕”的俗称,由摊主巧生所起。定胜糕最初为旧时吴江盛泽风俗。亲戚往来,都以糕点相馈。女子定亲称为受茶,以定胜糕用红绿色纸条题吉祥语于其上,送往男家。《盛湖竹枝词》:“东邻有女茶新受,红绿忙题定胜糕。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富仁坊巷西口有一家做斗糕的小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摊主名王巧生,摊位就设在自家门口自产自销。早在解放前,王巧生就以摆小摊卖小吃出名,一年四季品种不断。夏天卖糟油蒸馄饨,秋天卖桂花汤水圆。粢饭团、烘山芋、甜酒酿,样样会做受欢迎。抗战前,他就在富仁坊巷西口的慕园围墙下,和父母一起卖糖油山芋。山芋去皮后排放在锅内焖煮。即将焖熟时渗入糖水和桂花,吃口香甜糯酥。苏州沦陷后,王巧生摆摊卖粽子。除了常见的白水粽、赤豆粽和枣子粽,还有两款独特的“王记”品牌:其一,水晶猪油豆沙粽,该粽与众不同为长方形。其二,灰汤粽,用少量碱水拌糯米后裹煮。吃时蘸玫瑰酱,适合老人和小孩食用。鲜菱上市季节,王巧生改卖馄饨菱。紫铜锅内煮熟的馄饨菱,不但碧绿生青卖相好,吃口也佳。

    解放后,王巧生在自家门口设摊,自产自销经过改进的定胜糕,人称“巧生斗糕”。制作斗糕的用具不多,主要有炉子两只(轮流蒸用)、蒸壶两只、斗糕木模多只。摆放在木凳上的小炉子,用废旧铁桶改制,烧的是小型圆煤球。蒸糕用的壶,也用白铁皮特制。此壶外形如同烧水壶,只是没有壶嘴和壶盖。蒸糕用的水,是巧生家中的井水,清洌甘甜。水在壶内烧开后,利用蒸汽将架在壶口糕模内的斗糕蒸熟。这种木制糕模呈圆柱形。木模内雕出上大下小的花瓣状凹斗。如此结构,既方便放入米粉蒸糕,又便于蒸熟后顺利取出。斗糕之名的来历就因凹斗而得。这是笔者亲耳听王巧生所说。笔者小时候就住在斗糕摊附近,常常和小伙伴前来,观赏巧生表演精湛的蒸糕技艺。

    斗糕的制作原料,是用手推磨磨出的粗粉,糯米粉和粳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馅心也是巧生巧手制作,有白糖豆沙、玫瑰糖浆、薄荷糖浆等。蒸糕前,巧生将一张自制的工作台清理得干干净净,各种用具摆放有序。蒸糕时,先在糕模内垫上一片打眼的铜皮。然后,用蚌壳从竹匾内舀出少许米粉,均匀地洒在糕模内铺底。接着,用自制的竹刮刀将馅心小心地抹入糕模内。再铺上一层米粉,刮平(和糕模高度平齐)后放在壶口上,就可以蒸制了。壶口上的木模,可以叠上三至四只,像一座小宝塔。因为蒸汽自下而上散热,只要将糕模的上下摆放位置轮换,就可以恰到好处将斗糕蒸熟。

    蒸熟后的斗糕,会飘散出一股特别的香味。动作利落的巧生,将模内的斗糕飞快地扣在干毛巾上,用剪成小块的粽叶衬着,递到顾客手中。不少顾客接过斗糕后,忍不住用鼻凑近闻闻,有的干脆迫不及待先尝为快。当时,苏州古城内制作斗糕的,就此一家别无分店。因此,每天下午开炉蒸斗糕,总要排队等候。计划经济年代,市民每月的口粮都是限量供应,出售斗糕也要收取一两粮票。薄利的斗糕,每天仅十余斤米粉做斗糕销售,所得收入也仅够王巧生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我们和王巧生熟悉后,有一次他给我们出了一个食品谜:“山上打相打”。见我们猜不出,巧生得意地哈哈大笑:“谜底就是斗糕”。原来,此谜谐音为“在高(糕)处打斗”。1965年年底,因为社会上鼓吹“割资本主义尾巴”,巧生的这家私人小吃摊被迫关闭,从此不见踪影。

    “新苏州人手印纪念墙”

    富仁坊巷的西端,原来是一片破旧的民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路的拓宽,观前商圈的扩大和繁荣,中外游客的日益增多,观前周边地区停车难已成为制约古城中心交通和商贸发展的一个“瓶颈”。市有关部门经过精心规划,决定结合街坊改造,将这一黄金地块变“绿”,改建成一座“平(平时)战(战时)结合”的新颖休闲公园——观前公园。巧妙利用空间,公园地面为绿地,地下车库平时可以停放车辆,战时还能作为有效的“人防工程”。停车场设有东侧和西侧两条车道。汽车可以从入口处,沿斜坡驶入地下停车场停放。设在停车场周边的多处电子显示屏上,随时显示场内的停车状况,从而便于停车司机事先掌握场内车容量,从而决定取舍。

    观前公园的地面,是一座郁郁葱葱的现代公园。但见绿地上,草坪仿自然地形略有起伏。冬青、翠竹、夹竹桃、紫薇、五针松等花木错落其间。蜿蜒的卵石小径旁,点缀黄石、石鼓凳等园林小品。西侧长廊与东侧长廊相映成趣。西侧长廊为四曲长廊。方砖铺地,荸荠色亭柱撑起黛瓦屋檐。其间,缀以挂落。古色古香的砖面吴王靠,可供游人休憩赏景。两座长廊的两端,一端为攒尖顶方亭,另一端为方形敞轩,均为园林建筑格局。草坪间,点缀两组铜像雕塑。一组为坐像。端坐于凳的艺人,正在专注吹笛。铜像旁边的石头上,摊开一本仿石书卷,记载了源远流长的昆曲艺术。另一组铜质雕塑为立像。一位老者张开双臂,正在激情朗诵。

    观前公园的中央,别开“手”面,立有一堵“新苏州人手印纪念墙”。纪念墙由市委宣传部、市规划局、市总工会等九个单位联合发起建立。砖细墙体上方,雕有苏州城徽和“共建新天堂”标题。30块砖面上,嵌有30位新苏州人的30双手印。其中,有外籍企业总经理陈念忠,有金牌教练郭文俊,有城市规划师刘榆,也有普通“送奶状元”刘正东。这些新苏州人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人间天堂的繁荣兴旺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