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烟疏雨颜家巷

扬子晚报 20051124 五卷052页

■周立不

走在落瓜桥下塘往南的路上,是在一个秋后的夕阳,失去耀眼光芒的太阳洒在波光鳞鳞的临顿河上,热闹的感觉让这条临河的街巷有了一些诗意栖居的味道,到了青龙桥往西,颜家巷就出现在我不紧不慢的视线里。 

    对于颜家巷的记忆似乎从来就是那样,在这条尚未变动多少风采的巷子里,依稀还有往日小巷文化的痕迹存在,值得人们在某种记忆的停顿中间,去体会一份曾经纤柔的情感。 

    宋代工部侍郎颜度的雁过留名,让千年之后的颜家巷保持住了关于颜侍郎的那份感念,但是如今的颜家巷却绝对不是宋时的模样,谁也无从知晓宋时的颜家巷究竟有一种怎样的风情,但现在坐在假山叠造破旧庭院的我,却有着宋词的风韵和心情,虽然没有老藤瘦马,但那棵枯死不久的白皮松依然让我枕着许多今生往事的联想。 

    一杯清茶,几只鸟笼,古老的黄杨树下,一座造型别异的太湖石假山,和几位老者神闲气定的谈起院墙外的那条巷子,心情是那样的舒坦。和苏州的许多园林一样,这个缩小的私人园子是苏州庭园的一部份,就是在这样的风景和人物里面,构成了苏州小巷文化黎民百姓的生活方式。虽然在很多人的眼里,这是一件多少值得幸福的事情,但在杂草枯树和破落旧院的情感茶水中,那种怀旧的心情却充满着寂廖和淡疏。 

    将近一百年前,庞莱臣也和我一样曾经坐在这个园子的这座假山下,这位清代著名的收藏家,就是在这样一个春花秋雨充诉诗意的私人空间,构筑了一个让世人惊叹的收藏王国。 

    庞莱臣是浙江南浔人,在浙江、上海、苏州经营医药、地产、金融等行业,将大量钱财用在收藏中国书画上。在颜家巷的虚斋,庞用毕生的精力著述了《虚斋名画录》,将他收藏的近千件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著名的传世之作,收进了姑苏小巷的这座私家宅院里,这位被西方艺术家称为“全世界最伟大的中国书画收藏家”,成为近代中国艺术史上人所皆知、家喻户晓的杰出收藏家。直到现在的西方艺术收藏部门,在收藏东方书画时,常以有没有“虚斋”的收藏印来鉴别其作品的真伪性,可见庞氏的影响力是多么地深远。 

    可以想象,虚斋主人庞莱臣在一种水乡情结、评弹韵腔里走完了他生命的过程,虽然收藏宏富的他,许多藏品后来成了国内外各大展馆和私人收藏家的精品,但庞莱臣和颜家巷那个院子里的水乳之情却是少为人知…… 

    对于徐云志这个人,现在的年青人可能已经很不熟悉了。但是,讲到苏州文化就不能不讲到苏州评弹,而提及苏州评弹就不能不提及这位以《三笑》而红遍书坛的“徐调”创始人。说起苏州评弹来我可不敢卖弄,因为吴侬软语的评弹艺术几乎和苏州文化等同,在某些人的眼中,苏州评弹可是正宗苏州话的活化石,尽管如今我们在时行讲普通话。说起来这苏州评弹的历史可真是源远流长,其上溯可以到唐宋时期,明代戏曲家李玉所写出的传奇《清忠谱》就提到了李王庙前的那个书场,只不过如今谁也不知道李王庙现在何处,当年的书场又是什么样子的。 

    苏州评弹的曲调和韵味,却是弦索之音绕梁不绝,那种音韵好象特别符合苏州人的胃口,与苏州小巷的生活色彩特别协调、特别融合,这里面或许就有一些顺理成章的理由在里面,苏州文化、苏州艺术和生活在苏州小巷的苏州人,仿佛就是有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 

    我一直很奇怪,在颜家巷流动的血脉中,曾经有过庞莱臣、樊少云这样的书画名家,也流淌着姚萌梅、徐云志这样的评弹艺术家,究竟是不是苏州文化造就了小巷文化的千年风采?还是名流群星衬映出小巷历史的似水流年?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