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影梵音定慧寺

苏州日报 20090828 C第02版

■清风

□清 风

    在苏州古城区的东南角,有条著名的餐饮美食街——凤凰街,那里灯红酒绿、繁华异常。该街北首静卧着一条以寺为名的千年老街定慧寺巷。巷口有一座高大简朴、古意盎然的花岗岩牌坊。牌坊前联曰:“名士当年留名宅,禅门今日尚生辉”;后联曰:“日出推窗喜见塔影,夜深闭户静听橹声”。前后两联不但点出了这条老街清静安逸、古色古香的况味,还隐约弥漫着丝丝缕缕的禅意。古刹定慧寺在这条老街上历尽沧桑,至今香火缭绕、梵音广远。

    今 生

    香樟夹道、方石铺路、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定慧寺巷内,一群修建一新黄墙黛瓦或古朴或雄伟的精舍、殿宇,在有着三百余年树龄挺拔苍劲、亭亭如盖的古银杏映衬下,显得是那么的清新古雅、肃穆幽静。寺内佛像金光锃亮或慈祥或庄严,庭院花草松竹或粉红或青翠;宝殿烛火莹莹香烟袅袅,禅堂诵经阵阵木鱼声声,好一处信佛讲禅、扬善悟道的清净之地。

    定慧寺历尽沧桑,可谓多灾多难,那是废了又建,建了又废。直至1997年,由苏州市宗教局和市佛教协会研究决定,将恢复定慧寺的重建工程交给西园戒幢律寺,并作为其下院,定慧寺方重又香火缭绕、香客盈门。

    是年中秋,在已显荒芜的定慧寺隆重举行了“定慧寺洒净法会仪式”,恢复定慧寺古刹工程由此起始。工程投资七百余万元,重建了山门殿、天王殿,修复了大雄宝殿、讲堂、禅堂、斋堂、客堂、库房、僧寮等,各殿的佛像或重塑或修复,定慧寺从此重获新生。

    2000年元月27日,诸山长老、社会各界人士云集定慧寺,举行了隆重的佛像开光暨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殿堂落成庆典法会。时为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茗山法师题写了“定慧寺”的寺额,并书联曰:从方便门入如来室,依大乘法度有缘人。茗山法师还题写了山门的后额为“不二法门”。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题写了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前额。北京书法名家李树琪先生题写的天王殿后额为“正法久住”,大雄宝殿的后额为“佛光普照”。

    定慧寺恢复后,对寺内设施进一步添设修整。2001年——2002年间,重塑了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两尊者,文殊和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像,并贴金。其中观音菩萨为如意自在观音像,不同于其它寺庙所塑的海岛观音像。 2003年对东侧围墙进行了修整,并在围墙上从南往北依次镶嵌了十一块碑刻舍利塔,全文碑刻《金刚经》和定慧寺历代祖师碑刻传承图。

    定慧寺还有江苏一宝和苏州之最。位于大雄宝殿后的玉佛堂共分两层,底层内所供玉佛为卧姿佛像,质地为缅甸玉,堪称省内第一。二楼讲堂近600平方米,是苏州市内最大的讲堂。位于大雄宝殿西侧的禅堂是苏州惟一的禅堂。

    如今,定慧寺禀承历代祖师留下的衣钵,以弘扬正法、利乐有情为宗旨。一方面注重对僧材的培育,一方面开展正法的弘扬。自2000年以来,坚持每周六例行一次讲经法会,还每年春季举行一次大型讲经法会,持之已有10年,成为了定慧寺弘法的一大特色。

    前 世

    佛教自公元前二年传入我国,在孙吴赤乌年间南下东吴,苏州始创建寺院。许是与吴人的性情有关,佛教一经传入苏州,创建佛教精舍便在吴地一直蔚然成风。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当时吴门名流盛楚创建般若院,为定慧寺的肇始源头。

    至五代时期,般若院更名为罗汉院。到北宋年间,由乡绅王文军、王文华兄弟捐资,对历经几百年风蚀雨摧已破旧不堪的罗汉院重修殿宇,并增建舍利、功德两座砖塔。这两座砖塔均为七层八角楼阁仿木结构的砖塔,其造型、结构也是一模一样,塔高约三十三点三米,塔刹约占全塔总高度的四分之一,双塔至今于定慧寺东侧不远处肃然耸立。这双楼阁式的塔,在我国仅此一例,可谓国宝。打从建造这双塔后,世人称罗汉院的逐渐少了起来,顺口叫“双塔寺”的倒越来越多。双塔寺就是这样被众口喊出来了,可见百姓口碑之厉害。

    而定慧寺,原本就是这双塔寺院的一部分,不难想象当年寺院规模之大。自王氏兄弟出资重修罗汉院,不但增建了双塔,还增建了殿宇,方有了西方院和有藏院。北宋至道元年(995),宋太宗赏赐御书四十八卷于该院。由此到第二年,罗汉院又改名“寿宁万寿禅院”。二十多年后,西方院与寿宁万寿禅院分开,名为“定慧禅院”,这便是定慧寺的由来。

    月有阴晴圆缺,定慧寺在漫长的岁月里,也经历了多次生死存亡,却每次都能否极泰来。纵观定慧寺的兴衰,古刹亦不过是随国运衰而衰、随国运盛而盛。

    记 忆

    悠悠岁月,古刹千载。在定慧寺兴衰起落中,也开出不少记忆的花朵,留下无数岁月印痕。

    定慧寺历来为禅宗道场,宋时超信禅师驻于此,为临济宗南岳怀让下十二世传人,得法于琅邪慧觉禅师。现寺内东院墙勒有定慧寺法缘血脉碑,自初祖达摩至穹隆智圆禅师止,共十四位祖师,其中圆智禅师为定慧超信法嗣。超信禅师所勒碑文如下:“师享海印,琅邪觉公之嗣,住苏州定慧寺。僧问:何为佛法大意?师曰:湘源斑竹杖。意旨如何?枝枝带泪痕。上堂:若识般若,即被般若缚。若不识般若,亦被般若缚。识与不识,拈放一边,却向诸人,如何是般若体?年八十余,屡至朱防御家受供。一曰:和尚后世能来弟子家托生否?师微笑颔之。及归寺而疾,数日而化。其日,朱家生一女。圆问照本禅师住瑞光,闻其事,往访之。方出月,抱出见而一笑。 ”

    这座古刹不仅为禅宗法脉传承之地,亦是历代文人雅士荟萃所在。诸如苏轼、周忱、况钟、李彦章、林则徐、徐崧等许多历代名人,分别在寺中留下了珍贵的手迹、遗物和故事。

    其实人的一生,即便不入空门,也是一个不知不觉不断禅悟的过程。而一个官场一再失意的文豪,其内心世界更是与禅有缘。北宋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之累,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初到黄州,苏轼便下榻当地的定惠寺,与海定禅师交相往来,结为知交。后禅师特在院内为苏轼建屋,取名啸轩。元祐六年(1091),苏轼由杭州军事改翰林院承旨,由湖州来苏州。闻说本地亦有定慧寺,与黄州定惠寺仅一字之别,于是只身往探,并拜谒了禅师。禅师得知他与定慧寺这段前缘后,也在寺内为他建一居室,仍名啸轩。两人就此以禅理相推、诗意相悦,一时传为佳话。

    明正统四年(1439),巡抚周忱为苏轼所书《归去来辞》墨本题跋,交往当时定慧寺主持妙弦摹勒上石,嵌于寺壁。知府况钟则重建早已荒废的啸轩,以作祀所。清道光年间,由按察使李彦章、郡绅石韫玉、吴廷琛、顾沅倡议,总督陶澎、巡抚林则徐等官绅捐助,于定慧寺北建苏公祠。然苏公祠在乱世中废毁,今已不见踪影。徒留下一条苏公弄,徜徉其间令人生出无限遐想。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