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吴路:『开读之变』震动朝野

姑苏晚报 20100523 26版

■王梦沂

■ 王梦沂

    古吴路,东起养育巷,西至施林巷口,因古时为吴县的行政中心,故名。 《吴县志》记,此巷原名“吴县横街”。民国地图上,古吴路又曾标为“吴县前”(吴县县衙前)。1927年,国民党省民政厅颁发县政府组织条例,成立吴县县政府,仍设吴县县衙内。1930年,苏州县市合并,国民党吴县县政府接收苏州市府各机关,迁入府前街(今道前街)原市府地址。如今的吴县县署旧址,由厚重的高墙神秘地围着,已为市十六中操场,两侧仍标有“吴西弄”与“吴东弄”。天启年间的“开读之变”

    在明朝,古吴路(吴县横街)曾出过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情,就是苏州市民大规模声援东林党人、抗击阉党暴政的斗争。史书上称其为“开读之变”,指魏党派人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时“开读”假诏,使群众极为愤慨,爆发了苏州市民与东林党人反对阉党的激烈斗争。

    天启年间,皇帝昏庸无能,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使明朝的封建统治陷入了最深的黑暗之中。当时江南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公开讲学、主张改革,反对魏忠贤,世称“东林党”。当年的吴县人周顺昌(字景文,号蓼洲,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明朝官吏、东林党人),居官清正,为人好义,曾为家乡百姓办过不少好事。在福州任推官时,大力反对矿监税使的掠夺,捕治税监高采的爪牙。因宦官魏忠贤专权,打击东林党人,周顺昌才告假回乡。在苏州依然讽议朝政、针砭时弊,指斥魏忠贤时,竟完全无所忌讳。

    天启六年三月十五日,魏忠贤派锦衣卫千户张应龙等,准备对周顺昌实施逮捕。苏杭织造的太监李实,与魏之爪牙应天巡抚毛一鹭勾结,连夜通知苏州知府寇慎、吴县知县陈文瑞,将周顺昌先拘到位于古吴路的县署监候。三月十八日,魏忠贤开始对东林党人血腥镇压,并派缇骑(逮捕犯人的骑兵)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听到消息,强烈愤慨,纷纷罢市抗议,数万人齐集于古吴路,准备救援周顺昌。这日正是雨天,身穿囚服的周顺昌被缇骑从古吴路县署准备带到西察院署(今财帛司弄),并欲宣读逮捕诏书。人们站立雨中手执长香,为周顺昌乞命喊冤,哭声震天。缇骑按剑而前,问道“谁为哀者?”人们据理申辩,请以民情上报,释放周顺昌,但遭到呵斥。于是人群开始骚动,并上前抢夺缇骑手中刑械。缇骑旗尉大骂道:“东厂逮人,鼠辈竟敢捣乱! ”并大声叫嚷:“囚在哪儿? ”并将手中锒铛掷于地上,以示威胁。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一听,是魏忠贤矫旨拘捕,更加气愤,大呼道:“始以为是皇帝圣旨,原来是东厂假旨! ”跳上前去夺刑械,被缇骑击伤了额头。于是大伙一拥上前,势如山崩。吓得缇骑东逃西窜,市民紧追猛打,打死缇骑二人,其余带伤跳墙逃跑。毛一鹭吓得躲进茅坑。这场群众斗争最终在周顺昌“要以大局为重”的劝解下得以平息。但在军队镇压下,周顺昌最终还是被解至京城,酷刑至死。据说当天,另一支准备赴浙江逮捕东林党人的缇骑,正好路经苏州,船停泊在苏州胥门码头。这帮家伙不知古吴路上发生的事,上岸滋事扰民。愤怒的市民得知后,又马上赶到胥门,将这批家伙围住痛打了一顿,船也被击沉。“开读之变”是明有史以来最大一场群众斗争,魏忠贤领教了民众的厉害,但出于震慑目的,放出消息要以谋反罪名,派兵镇压苏州百姓。一时间苏州城里人心惶惶。眼看苏州城面临被血洗的命运,参与斗争的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等五人,不愿看到百姓被牵连,挺身而出,自系入狱,英勇就义。苏州老百姓为感五人之义,将他们合葬于虎丘之侧,题称“五人之墓”。

    进士第研制出国画颜料

    明末清初,苏州吴县前老街(古吴路)的一座明代进士第内,出了一位善于制色的画家,他为明末进士姜图香之后,所研制的国画颜料,明快腴润、色彩鲜艳,有纸色合一、经久不脱之妙。一时声名大噪,艺林传誉,远近争求。他的子孙传承了这份独特的技艺。但因索取的人越来越多,不得不酌收工本,以示限制。其后便干脆订立价目,改赠送为公开出售了。乾隆年间,他家在阊门内都亭桥设了铺面,后又迁移至东中市32号,开始从原来的家庭式小生产成为专业经营。因姜图香这一宗支的堂名为“思序堂”,该颜料铺即以“姜思序堂”命名,又因姜氏“进士第”在苏州吴县前(古吴路),因此,在姜思序堂出售的颜料包装上,还盖有一方“原在苏城吴县前东进士第内”的图章,作为标记。从此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名闻全国。

    谁是我国第一个使用颜料的画家,已很难考证。可以肯定的是,在清代以前,我国并没有专门制作和销售国画颜料的店铺。画家使用的颜料,都靠画家自行研制或以物代用,或画家间互相索要、赠与,画家能得到一种适用的颜料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姜思序堂的开设,给画家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他们从此不必再自行研丹滤粉,而可专心地搞创作了。

    太平天国时,苏州遭受战火蹂躏,姜氏也外出避乱,姜思序堂曾一度停业。清朝末年,姜思序堂由外姓人接手,但牌号仍为姜思序堂。解放后曾先后为姜思序堂合作社、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厂,八十年代,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厂迁至玻纤路。姜思序堂创办二百多年来,依靠着古吴路“进士第”姜氏先辈的一脉相传,始终保持着国画颜料的天然品质,获得过省优质产品证书,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不仅驰名国内,还远销到日、美、欧及东南亚各国。曾关押民国“七君子”

    民国19年(1930),国民政府在古吴路(吴县横街)设有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民国25年(1936),著名“七君子事件”发生,(“七君子”即沈钧儒、章乃器、沙千里、王造时、李公朴、邹韬奋、史良七位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 11月15日,国民党当局在上海将七君子逮捕。史良为保护救国会组织,设法逃脱。 12月4日,沈钧儒等6人被移解苏州,交江苏高等法院(设在道前街清按察使署旧址)审理,并羁押在吴县横街(古吴路)的看守所内。史良于12月30日到苏“自动投案”,押在司前街看守所女监。

    “七君子”的被捕,激起国内外爱国人士的义愤,纷纷发表宣言、通电,要求当局立即无罪释放“七君子”。“七君子”在狱中进行了坚贞不屈的斗争,6人组成一个集体(史良囚于女监,不在一起),提出“六个人是一个人”的口号,以沈钧儒年高德劭,被推为“家长”,沈钧儒特意书写“还我山河”条幅,悬于囚室内,以激励斗志。他们在狱中坚定沉着,进行各自的工作:王造时翻译《国家论》,邹韬奋撰写《经历》,章乃器撰写《救国运动论》,沙千里写《七人之狱》。他们还利用时间学习外语。凡准许他们接见的日子,都有许多亲友前往吴县横街看守所探望慰问。次年1月20日,上海各界救国会请愿慰问代表团21人到苏,向江苏高等法院请愿。 2月4日,江苏高等法院裁定,延长追查期两个月(国民政府法定羁押侦查期为两个月)。“七君子”面对法院玩弄的花招,从容不迫,坚持斗争。在5次侦讯中,一方面回击检察官的种种污蔑,另一方面争取案件遵循司法程序公开审理,让全国人民了解事实真相。

    在羁押侦查延长期最后一天,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罗织十款罪状,对“七君子”提起公诉。为此,全国各界救国会立即发表《为江苏高等法院对沈章诸先生提起公诉的答辩并告全国人民和全体会员书》。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4月12日发表宣言,对“爱国有罪”的起诉表示坚决反对,要求国民政府立即释放爱国领袖和全体政治犯,彻底修改《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上海100余位知名人士也联名请求,要求国民政府恢复“七君子”的自由。此时,国民党当局对“七君子”进行了一系列劝降、迫降活动,都遭到坚决拒绝。依照法律规定,“七君子”决定每人延请律师3人。消息传出,很快就有21位著名律师为“七君子”担当义务辩护。在苏州就有陆鸿仪、吴曾善、刘祖望、朱公亮、谢居之、庄骧等人。 21位律师发表的长篇答辩,对起诉书进行了有力驳斥。宋庆龄、何香凝、胡愈之、潘大逵、胡子婴、沈兹九、张天翼等16人联名向江苏高等法院具状,指出:“爱国无罪,则与沈钧儒等同享自由;爱国有罪,则与沈钧儒等同受此罚。 ”翌日,宋庆龄向新闻界发表书面谈话,介绍了发起救国入狱运动的动机、经过以及今后的态度和希望,公布了救国入狱运动的宣言。 7月5日,宋庆龄不顾胃病发作,带领胡愈之等11人到苏州,自请入狱。法院院长和检察官的态度极其傲慢,直到下午5时半才答复宋庆龄等提出的4个问题。接着,宋庆龄等去看守所探望“七君子”后,于当晚返沪。第二天宋庆龄致电林森、蒋介石、汪精卫、冯玉祥、孙科、居正、于右任、戴季陶等人,对法院当局傲慢无理的态度表示极大愤慨,并表示了自己救国入狱的决心。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当局迫于形势,于7月31日将“七君子”交保释放。苏州的张一麟、李根源、陶家瑶、陆翥双、张一鹏、钱梓楚、潘经权等分别担任“七君子”的保人。下午2时许,律师与家属30余人前往看守所迎接。 5时,史良先从司前街看守所走出,去吴县横街看守所与沈钧儒等会晤,并合影留念。 5时半,“七君子”等全部出狱,迈步走在吴县横街,受到广大群众的热情迎接,军乐齐鸣,爆竹阵阵。“七君子”还与大家一起高唱《义勇军进行曲》,高呼“抗日救国”口号,庆祝斗争胜利。而吴县横街的看守所,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湮灭。吴荫培创立吴中保墓会

    人文荟萃的苏州,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无数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苏州许多著名人士为之守护的精神,世代相传。譬如抗战前,苏州在文物保护方面就有几件重大的举措,全国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就于1928年在苏州可园成立,陈去病、张一麟分任正副主任,负有筹划全省古物古迹的保护、管理和研究的责任。其中一件重大举措,就是民国八年(1919)由吴荫培创立的“吴中保墓会”,会址就设在古吴路上,民国十二年(1923)才移至十全街。

    吴荫培(185l~1931年),字树百,号颖芝、云庵,吴县人。吴荫培天禀敏慧,读书过目成诵。 18岁补博士弟子员,20岁举于乡,声名藉甚。与乡里名士砥砺学问,弟子受业者甚众。光绪十六年(1890年),以一甲三名探花及第,授职翰林院编修。历任京兆试、礼部试、福建乡试考官。廿九年,曾就沪宁铁路借款、建设国内大学堂、截留出洋初级学生等,上疏力陈其弊。三十一年,自费到日本考察。回国后,以创办女子师范幼稚园、水产农林讲习所等五事上疏,由两江总督端方转奏清廷采纳,次第施行。还历廉州府、潮州府、贵州镇远府等任。辛亥革命后回到苏州。见民多流亡,乃募集款项,设男女织布厂安置。民国5年(1916)设修志局于沧浪亭,与曹允源、蒋炳章等被推为《吴县志》总纂。其为人为事,深为吴人称道。

    民国初因吴地盗墓成风,吴荫培捐资创立了“吴中保墓会”,以“国民更新,保存名贤古墓”为宗旨,向政府备案,依靠商贾市民,由市(乡)民提供线索,对古墓和名贤名迹予以保护管理。吴荫培与保墓会成员张一麟、李根源等,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凡是有价值的墓葬,都树碑绘图,立案造册,并设置标志界石“立石永保”,严禁破坏,并由政府出面予以封禁。经过几年努力,使众多苏州名人古墓赖以保护。此外,又对虎丘、西园戒幢律寺、丰备义仓、万年桥、沧浪亭的五百名贤祠、普济桥、龙寿山房、穹窿寺等名胜古迹进行了维修,并劝募解决了所需经费。其中修缮普济桥,就是由吴荫培本人捐献的8000元完成。普济桥因康熙时桥西南建有普济堂而得名,桥长近40米,宽3米多,拱券上端为薄型,跨度高20米。历朝都很重视该桥,并加以修葺,桥栏柱石刻有的“男普济堂董捐修”,指的就是清末探花吴荫培,吴曾任男普济堂董事10余年。1931年吴荫培去世,葬于枫桥白马涧祖茔。吴中保墓会会务由张一麟、李根源主持,直到1937年日军入侵苏州时才停办。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