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平江路

苏州日报 20040711 一卷12页

■绿杨

又一次逢上江南雨,在一个夏初的周日。路过这里,又一次我情不自禁地穿过悬桥巷走向平江路,走进那一片小桥、流水、人家,那一片因此而文明的古城中的平江历史街区。 

    伫立在雨中的桥头,你有时会忘却自身的存在,久远的历史在身后淡去,明亮的只是眼睛。循着一路河水一路波,透过清馨湿润的空气,远望那堤岸的柳枝下与水面上一片朦胧的心境,接受着雨水的洗礼。人走在路上很静,耳边只有雨水声,无意思绪;婉约有位佳人穿一身亮绿的旗袍,撑一把大红的阳伞,踩着丝竹里渗出的韵律,款款地向你走来。在石桥头,在柳枝下,在眼看不见,心够得着的模糊的视线里。仿佛是《花样年华》中的深街小巷,那轻轻的脚步声,雨伞下潺动的身影和叮叮笃的音乐声。 

    有人赞许廿四桥的明月、玉人和箫声,明月下的瘦西湖何尝不是心往神驰的地方;而我倒迷恋这平江路的石桥,杨柳,一叶轻舟;细雨,红伞,小巷倩影;伴着脚踏石板,雨打芭蕉,风吹窗扇传来的苏州评弹里的婉转与节奏。 

    平江路是位白发的长者,趟过岁月长河的老人,见多了赋予更多的理性,他总是把自己经历的过去和知晓的东西娓娓地告诉你;平江路是本史书,有形的丰碑,无形的流传共同记载着近千年平江和两千五百年古城的历历沧桑;她是位朋友,算是忘年交吧,我们时常碰碰头,聊聊天,叙叙旧;她又是位恋人,从不失浪漫的情怀和悠闲的雅兴,有时同行在春天的细雨中,有时相约在秋天的月色下,有时牵手夏天的黄昏后,有时逐戏于冬天的薄雪里。 

    走在路上,一边是旧式的街市,一边是石驳的河池,彼岸是高低错落的老宅旧屋,斑驳的山墙上安嵌着木制的花窗,绵延的石栏是分隔河街的线条,各式古桥联系着这边的街和那边的人家,桥边的水埠搭起了市井人家亲水和亲商的平台,浓郁的树影隐涩着摇船人来往的橹声。街市、古桥、老屋、石栏、水埠渲染的依旧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水陆并行、河街相临的城市格局。 

    走进被雨淋着的小巷,依稀能听到小巷深处“笃笃笃”卖糖粥的敲击声,那是一种浓浓的旧时生活味道,循着声音追去,有时要绕过好几道街巷。在外来人看来,这平江古城仿佛是偌大的迷宫,不知何处是尽头。绕来绕去,这巷与那巷,这道板和那道板,这花窗与那花窗,这马头墙和那马头墙,似乎没有什么异同,其实不知也无妨。那就让自己陶醉一番吧,线连线,线带片的粉墙黛瓦已经糅合在一起,黑白灰的主色调垂映在蜡黄的宣纸上,走在其间,仿佛一叶轻舟畅游在水墨的江南山水画中。 

    你应该大胆地走进去,这里街连巷,巷连街,这边的平江路和那边的仓街构成了许多回路,棋盘式的街巷几乎每个局部也都是一个井字。在这里,许多桥头街边点缀着各式的古井,走着走着,就会看到井边汲水忙碌的人们,让人更加加深了对“市井”的理解,而且每一口井都是一个固定的路标。你不必担心走不出来,找不着来时的路;更何况街巷里带着温和甜美吴音的姑苏人都是现成的导游,他们能给你讲述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名人的逸事,百福井的来历,柳贞牌坊的故事,驰名影坛的马家少爷唐纳,风流倜傥的洪钧先生,爱国善教的叶圣陶。也正因为自古人文荟萃,名人名家辈出,让这历史街区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而殷实。 

    在小巷深处访古寻幽,那定是一件趣事,巷回路转定会让你柳暗花明,每次都有别样的收获。临壁认石刻,凭栏望花窗,有时会让自己觉得是个艺术家。亭台中憩息,石道边闲荡,无边的遐想畅游历史的画卷。你可以入礼耕堂潘宅、耦园赏景,你可以到居士林、义庄祠堂静心,你可以去全晋会馆、卫道观寻踪,你可以坐上小船,听听吴歌,与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朋友一起游一路水上平江,听一段评弹,可以怡情,品一曲昆曲那可以怀旧。这里可是比文字更丰满更生动的文化长廊。 

    古有云:到苏州不到虎丘,就到闾邱。闾邱是古代名人也是今天平江的一条古巷,印象中的古城除了巍峨的城池,就是深邃的小巷。虎丘那是苏州一个点的象征,真正的味道在古城,记忆小巷的味道,那古城东隅的平江历史街区,那平江路就是苏州味道的代名词。 

    走过平江路,看看前人做过的事,写下的史;走过平江路,看看她发展的轨迹,成长的节奏;走过平江路,让自己更加尊重历史,把握现实;走过平江路,让苏州人更知苏州,让外来人常来苏州。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