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苏州人物 > 古代人物

王世贞

生卒年:1526~1590

名称:王世贞

交替名称:字元美/号凤洲/亦称弇洲山人

摘要: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亦称弇洲山人,太仓人,嘉靖进士。

    王世贞出身于将门之家,性格与众不同,读书过目不忘。21岁时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他为人正直,不附权贵。时有一姓阎的逃犯,躲藏在锦衣都督陆炳家中,他不顾情面将阎犯拘捕。陆炳挽当朝权相严嵩说情也无用,仍被依法处置。后来兵部武选员外郎杨继盛团奏劾严嵩十大罪状,被酷刑下狱。王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被害后,他以棺殓之,严嵩因之大恨。在任期间,王世贞与李先芳、吴维岳、王宗沐等人组成诗社,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名噪一时。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王世贞与李攀龙、宗臣、谢榛、徐中行等集于北京,结成复古文学流派,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他们接过李、何“前七子”
的复古旗帜,以号令一世,名日益盛,世称“后七子”,其中以王世贞与李攀龙为首领。嘉靖三十六年,王世贞任青州兵备副使,此年他作长诗《尚书乐》,严斥严嵩党羽赵文华。嘉靖三十八年二月,其父王妤时任蓟辽总督、右都御史,在抵御外敌时误中敌计,致使滦河失事,遂遭严嵩构陷入狱。王世贞闻讯后,弃官奔走,与弟世林一起日伏嵩门,涕泣求贷。严嵩当面以谎言欺骗,实则将其父投入死牢,于次年被害。隆庆元年(1567年)穆宗帝即位后,王世贞偕弟入京为父讼冤,得昭雪,赐祭葬。严蒿死后,王世贞作长诗《袁江流铃山冈》、《太保歌》等,痛斥严嵩父子罪恶。隆庆四年,李攀龙去世后,王世贞以才华声气笼盖海内,独主文坛20年。他善诗,以声韵为主;好古文,多摹拟之作,在前后七子中学问最为渊博。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袖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由于他极力复古,致使文学失去新意,文字法屈聱牙,难以卒读。所著《弇洲山人四部搞》、《续稿》近400卷,摹拟之作连篇累犊,对当时文风有很大影响。至晚年,受不同流派的文学思想的感染,主张稍有改变,对专事模仿渐表不满。万历元年(1573年),王世贞任湖广按察使时与医学家李时珍初次交往。万历八年九月,李时珍为出版《本草纲目》去南京未有结果后,特地到太仓拜访王世贞。当时正值王世贞免职家居,俩人在龠弇山园内畅谈了几日。他们谈天文、地理、声律、农圃等。王世贞对李时珍的许多精辟见解十分钦佩,称他是“北斗以南一人”。当李时珍把作“序”来意说明后将《本草纲目》给他过目,王世贞展卷细阅,推崇备至,随即应允。后来,王世贞替《本草纲目》撰写了序言,为此书以后能顺利刻刊提供了方便。万历十六年,王世贞任南京兵部传郎、刑部尚书。在任期间,所著《弇山史料》、《弇山堂别集》200余卷,对一些史书中错误与失实的记载有所纠正和补充,并批评一些官修、私修的史书对“国史衮阙,则有所避而不敢书”,提出“史实贵,史家贵直笔”,“惟有随事改正,勿误后人”。王世贞对戏曲也有一定研究,在早年所著《艺苑卮言》中,论述南北曲产生原因及其优劣,颇多创见,在当时的文艺批评中很有影响。据传以严嵩为题材的传奇剧本《鸣凤记》出其手笔,乃杂剧反映现实斗争的作品。晚年,王世贞辞官归乡,著有《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史乘考误》、《尺犊清裁》等。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