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苏州人物 > 古代状元

钱棨

出生日期:1734

名称:钱棨

交替名称:字振威/号湘舲

摘要:    钱棨,字振威,一字湘龄,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一、清朝第一名"三元"
  科举考试最为荣耀的,是"连中三元"。三元,指乡试第一名解元,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状元。三试皆第一,则极为不易了。获此殊荣者,真乃凤毛麟角。自唐迄清,可考的状元共596人,而连中三元的仅13人(一说  12人,或云  14人),占  0.  45%。
  清代立国267年,开科112次,状元114人,连中三元的仅二人。
        第一个三元是钱棨,第二个三元是陈继昌。
        钱棨(1734~1799),,字振威,一字湘龄,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袁可在《清稗类钞·考试类》中统计,苏州府多状元、榜眼、探花。以状元论,有清一代114名状元,苏州府就独占24名。在苏州府中,24名状元出自长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常熟(今属江苏)、元和(今江苏苏州)4县。其中,长洲7名,吴县6名,常熟5名,元和3名。从上面几个数字中可以窥见苏州府长洲、吴县、常熟、元和四县文化的兴盛。钱棨就生长在以县为单位计算出状元最多的长洲。在他之前,长洲已出了6名状元。
  长洲钱家是个书香门第,钱棨的曾祖钱中谐,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名列一等。祖父和父亲也是颇有点名气的文人。
  生长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家庭里的钱棨发愤攻读,立志科场夺魁。他自幼练习八股文,熟读儒家经典,这些都是科举考试的基本功。钱棨埋头读写,常常至深夜五更方罢。
  但是,在科举考试上,钱棨却屡遭挫折。
  官学,是科举的必由之路。府、州、县学的学生,叫作"生员"。未取得生员资格的大人学士,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儒童"或"童生"。钱棨多次参加入学考试,皆不中。乾隆三十一年(1766),他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长洲县学。当时,入学考试的第一名叫作"案首"。
  取得生员资格,进入县学读书。县学每月、每季都有考试。每隔三年,举行一次由提督学政主持的科试。科试成绩分六等,名列第一、第二等和第三等前茅的,才准予参加乡试。钱棨科试的成绩列为几等,今已不可得知。不过,他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乡试例于秋八月在各省省城的贡院举行。从乾隆三十三年起,钱棨五进省城江宁(今江苏南京)的贡院,参加了四次按常规三年一次的"正科"考试,一次为庆祝皇太后八旬寿辰而举行的"恩科"考试,结果,皆名落孙山。五次乡试,历时    11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钱棨毫不气馁,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一次次应考。乾隆四十四年八月,为庆祝明年高宗70大寿,举行一次"恩科"考试。这年是农历己亥年,此科乡试便叫"已亥科"。钱棨第六次步入江宁贡院。初九、十二、十五日三场考试下来,钱棨忐忑不安,等待考官大人的评判。主持乡试的官员,叫作"主考",有正有副,由皇上选派。主考之外,有同考、监;临、监试、提调等一大批官员。但录取谁不录取谁,则取决于正主考。
  乾隆四十四年,"已亥科"江苏省乡试的正主考姓谢名墉,嘉善(今属浙江)人,乾隆十七年第二甲第二十九名进士。到乾隆四十四年,他已是吏部左侍郎,奉高宗之命出任江苏省乡试的正主考。八月十五乡试结束,八月十六日考官便开始评卷。谢墉勤恳,阅卷至深夜,不觉伏在案头睡着了。他作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神仙授给他一支巨笔,笔的顶端装饰着孔雀毛,光彩夺目,美丽之至;笔杆上面写着"经天纬地"四个大字。讲精惊醒,见案上放着一份试卷,他拿过一读,文笔甚佳。他暗中思忖:此卷莫非梦中的神笔写成的?若不是,何以作梦后案上放着的恰是这份卷子?于是,他把此卷列为第一名,即所谓的"解元"。
  九月十四日填榜,待折开弥封,谢墉方知那第一名的卷子是长洲人钱棨的。次日贡院放榜,钱棨方知自己中了解元。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初九、十二、十五日,礼部会试在京师礼部贡院举行。此年是农历辛丑年,故此科会试叫"辛丑科"。钱棨满怀信心地参加了三场考试。四月十五日,礼部大门外放榜,榜首上赫然写着"苏州府长洲县钱棨"八个大字。
  钱棨又夺得了"辛丑科"会试的会元。六天后,即四月二十一日,殿试在保和殿开考。次日,担任评阅试卷的"读卷大臣"开始评卷,他们必须在二天内评阅完全部考卷,从中选出10份最好的卷子,排定第一至第十的名次,送呈高宗圣裁。高宗在他最满意的一份卷子上珠书"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
  四月二十四日,金殿传胪,即在太和殿放榜。
  这天,高宗驾临太和殿,王公百官按照品位高低排立在大殿上。鼓乐齐奏。担任宣唱名次的鸣赞官高声宣唱:"第一甲第一名,苏州府长洲县钱棨!"连唱三遍。
  至此,钱棨和众人方知,新科状元的桂冠落在了他的头上,更为荣耀的是,他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的第一个三元!
         二、极尽荣华的"钱三元"
  清朝立国137年,出了一个三元,轰动了朝野。
  最为兴奋的是当朝天子高宗皇帝。这年,他年满七旬,身体还十分健壮。象他这般高寿的,这般健壮的天子,自古以来是极为罕见的。他自称"古稀老人",镌刻了一枚"古稀天子之宝"的玉玺。他五世同居,儿孙满堂,又刻了一方"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为了恭贺寿辰,又特地举行了"辛丑科"。而恰在这场"恩科"中,出了清朝历史上第一个"三元"。喜庆之日碰上此等百年不遇的盛事,70岁的高宗皇帝怎能不高兴呢?就在金殿传胪日,高宗兴奋地赋诗一首,赠与"钱三元"。诗云:
        "龙虎传胪唱,太和晓日墩。
          国朝经百载,春榜得三元。
          文运风云壮,清时礼乐著。
          载咨申四义,敷奏近千言。
          讵止求端楷,所期进谠论。
          王曾如何继,违弼我心存。"
  另一个为钱棨连中三元而亢奋的,是翁方纲。
  翁方纲是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第二甲第二十三名进士。翁方纲是著名的经学家、金石学家,著作等身。乾隆四十四年江苏乡试,谢墉为正主考,翁方纲则以翰林院编修的身份出任副主考。因此,翁方纲也是钱棨的"座师"(或称"座主",举人、进士对考官的称呼)。钱棨中状元时,翁方纲为国子监司业,即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副长官。按惯例,第一甲三名进士即状元、榜眼、探花都戴金花,还有一枝金花是赏给国子监长官祭酒的。因翁方纲是钱棨的"座师",这花便归了他。翁方纲做了一个漂亮的匣子,把金花珍藏在里面。他又以极大的兴趣撰著了一篇《三元考》,写了四首颂扬三元的诗。
  当时,大清帝国正值太平盛世,文风丕盛。钱棨连中三元后,京师的士大夫及全国各地的诗人纷纷赋诗颂扬,人数有数百人之多。翁方纲把这些诗编辑成书,名曰《三元诗集》
         三、病死提督云南学政任上
  钱棨连中三元后,按照状元入仕的惯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乾隆五十一年八月,奉命充任顺天府乡试的考官。五十二年九月,奉高宗之命入上书房充当皇子、皇孙们的师傅。上书房在乾清宫左侧,皇子、皇孙们六岁便入上书房读书,师傅由皇帝特派,称"授读师傅"。钱棨是大清帝国的第一个"三元",高宗极为赏识.故命他入上书房作了一名授读师傅。
  钱棨在上书房当了二年的授读师傅。到乾隆五十四年三月,钱棨出了事。
  此月初六日,高宗皇帝来到上书房,检查师傅和皇子们是怎样教和学的。但走进上书房一看,室内空无一人。他命人拿来门簿(一种登记授读师傅入值的簿册)一查,发现整整七天,皇子、皇孙、授读师傅竟无一人到过上书房。高宗一向注重对皇子、皇孙们的教育,要求他们在五鼓时便上书房读书。这时,整个皇宫中只有皇子、皇孙和他们的师傅在上书房诵司儒经,其他人还都在安睡。如今,他见皇子、皇孙和授读师傅一连七天都没到过上书房,不禁勃然大怒,把皇十七子和军机大臣等叫来,责问是怎么回事。皇十七子奏告;"阿哥们每天都到上书房,师傅们却往往不到。"高宗闻言,怒不可遏,下诏责斥诸授读师傅:"皇子们年龄都大了,学问已成,也许无须每天都去督促他们学习。但是皇孙、皇曾孙、皇玄孙还年幼,正是学习的时候,岂可稍有间断?师傅都是朕特派的,自应各尽其职,即使本衙门有应办之事,也当以上书房为重。况且现任师傅多系内阁和翰林院的,事情很少,并无不能兼顾的,何以如此渎职,懈驰着此!都交部严惩!"
  钱棨等人均被革职留任。高宗犹不解气,下诏规定他们八年之内不犯过错,方准再做官。
  钱棨入仕仅八年,官职还未及升迁,便遭此挫折。
  不过,高宗对钱棨还是格外器重的,仅四年后,即乾隆五十八年,便任命他为东宫右春坊的赞善,掌规谏过失,赞相礼仪。五十九年,充任广东乡试副主考。六十年,摆为东宫右春坊的中允,掌侍从礼仪,驳正启奏。不久,擢为侍读,侍奉高宗讲读经史。
  就在这年,年85岁的高宗决定禅位于皇十五子爱新觉罗·顒琰。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一,举行了禅位大典,顒琰即皇帝位,是为仁宗。
  嘉庆二年,钱棨出任东宫右春坊的长官右庶子,不久,转为左春坊的长官左庶子。三年三月,招待讲学士,寻转侍读学士。五月,充任云南乡试正主考。七月,奉命提督云南学政。他只身一人离京南下赴任。四年三月,摆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但他未回北京任职,仁宗命他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身份提督云南学政。钱棨在云南学政任上忠于职守,秉公执法。他主持的考试,极为公正,众人悦服。这是他仕途生涯中最受人称道的时期。钱棨是北方人,到了大西南后,水土不服,身体日渐衰弱。在他被授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官位不久,他在考察激江(府治河阳,今云南澄江)、临安(府治建水,今后云南)两府的官学时,身染疟疾。他带病坚持工作。八月,病情加重,不治而死。仁宗闻讯,下诏哀悼,褒扬了他在云南的治绩。
  钱棨虽是大清帝国的第一个"三元",但他在中状元后无多大作为便死去了。但因他是清朝第一个连中三元的,故名声极大。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